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赤苍藤根、茎和叶基因表达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韦婉羚

作者: 韦婉羚;杨海霞;何文;李恒锐;梁振华;陈会鲜;张秀芬;蔡兆琴;阮丽霞;李天元;兰秀;黄珍玲;朱艳梅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赤苍藤;转录组;次生代谢;苯丙素生物合成;后修饰酶

期刊名称: 植物生理学报

ISSN: 2095-1108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333-34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获得赤苍藤的转录组信息特征,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赤苍藤根、茎、叶进行了无参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获得143 412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542.04 bp,平均GC含量为48.66%。BLAST分析表明,分别有18 787 (13.10%)、28 669 (19.99%)、19 657 (13.71%)、32 934 (22.96%)、35 228(24.56%)、26 046 (18.16%)个unigene在Swiss-Prot、Nr、Pfam、GO、KEGG和eggNOG数据库中得到注释。利用DE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叶和根间的差异基因有20 519个,根和茎间的差异基因有12 154个,而叶和茎间的差异基因有18 498个; 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糖基转移酶、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苯丙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参与赤苍藤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现,有96个差异基因参与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且主要在茎部高表达。同时获得具有氧化/羟基化功能的CYP450基因132个,具有糖基化功能的糖基转移酶基因108个。该研究在无基因组参考的情况下,探讨了赤苍藤根、茎、叶的转录组信息特征,为后期赤苍藤基因功能鉴定、次生代谢途径解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分类号: Q943.2

  • 相关文献

[1]不同外源激素、基质处理对赤苍藤扦插生根的影响. . 2019

[2]基于正交实验的赤苍藤组培快繁体系建立. 张尚文,黄诗宇,杨天为,李婷,张向军,高曼熔. 2024

[3]基于ISSR与SCoT分子标记的赤苍藤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杨天为,黄诗宇,张尚文,高曼熔,张向军,李婷,庾韦花,蒙平,石前. 2023

[4]不同处理措施对5种赤苍藤发芽率的影响. 符策,韦雪英,何文,杨海霞,黄珍玲,郭素云. 2022

[5]药食同源蔬菜赤苍藤SCoT分子标记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筛选. 杨天为,黄诗宇,张尚文,高曼熔,张向军,李婷,庾韦花,蒙平,石前. 2023

[6]广西新兴药食同源蔬菜赤苍藤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 黄诗宇,张向军,李婷,张尚文. 2021

[7]药食同源蔬菜赤苍藤新品种桂赤苍藤1号和桂赤苍藤2号的选育. 张尚文,李婷,石前,潘颖南,庾韦花,蒙平,张向军. 2020

[8]矿质营养对药用植物黄酮类成分合成的影响. 刘大会,郭兰萍,黄璐琦,金航,刘伟,朱端卫. 2010

[9]植物内源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意义. 蒋科技,皮妍,侯嵘,唐克轩. 2010

[10]茶丽纹象甲为害诱导的茶树防御反应分析. 高香凤,李慧玲,王让剑. 2019

[11]植物内生木霉菌研究进展. 李梅,田莹,蒋细良. 2020

[12]紫花苜蓿幼苗茎叶响应盐胁迫的双向电泳比较分析. 熊军波,刘洋,田宏,张鹤山,陈明新. 2018

[13]植物次生代谢理论与技术在现代生态农业中的创新应用. 梁鸣早,刘立新,那中元,吴文良,孙成. 2020

[14]黄龙病病菌侵染对茶枝柑果实类黄酮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石莹,刘园,陈嘉景,张海朋,曾继吾,黄宏建,田静,彭抒昂,徐娟. 2020

[15]丛枝菌根影响植物萜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研究进展. 谢伟,郝志鹏,郭兰萍,张莘,张淑彬,王幼珊,陈保冬. 2020

[16]植物中UbiA膜结合型芳香族异戊烯基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落艳娇,王圆月,庞永珍,申国安,郭宝林. 2023

[17]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遗传修饰研究进展. 刘蓉蓉. 2008

[18]哈茨木霉对接种尖孢镰刀菌后黄瓜根系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刘爱荣,陈双臣,晋文娟,于贝贝,王凤华,贺超兴. 2012

[19]RNA-Seq技术在珍稀濒危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倪馨宇,贺俊英,燕孟娇,杜超. 2023

[20]嫁接茄子根系分泌物变化及其对黄萎菌的影响. 周宝利,刘娜,叶雪凌,鲁博.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