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蔬菜生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永厚

作者: 王永厚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82 年 1 卷 02 期

页码:

摘要: 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坡; 紫茄纷烂漫,绿芋郁参差; 初菘向堪把,时韭日离离。 这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诗人沈约(公元441—512年)的《行园诗》,诗中反映了一千五百年前我国蔬菜种类繁多的生动情景。 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谷以养民,菜以佐食”(《尚书》)的记载;清代杨 (音申)也说:“大谷食为生,而蔬果亦足以养命;稼 既力,而园圃安可以废功?” (《知本提纲》)说明蔬菜和粮食作物一样,在国计民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蔬菜生产,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蔬菜生产也有久远的历史。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原始部落遗址中,曾发掘出蔬菜的籽粒,经考证,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遗物。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园”、“圃”……等字,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已有生产蔬菜的菜园了。先秦农书《夏小正》“正月”中有“囿有见韭”的话;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采葑采菲”,“疆场有瓜”……等诗句,并有多种蔬菜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为生存图强,竞相发展蔬菜园艺事业。战国时期思想家苟况,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主张发展经济,广种“百蔬”;据《论语》记载,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的学问,孔子连声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这说明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国农、围已分工,有专事蔬菜生产的老圃了。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了当时发展生产,实行多种经营的情景,其中也提到“千畦姜韭”说明大面积种菜所得可与千户候相比,种菜也是一种发家致富的途径。 三国时,蔬菜生产同样受到重视。据《吴录》(晋·张勃著)记载:“陆逊催人种豆、葱”;蜀国军师诸葛亮带兵作战时,每到一地,就叫士兵种蔓警(又名芜青),因为这种菜“四时均有,春食苗,夏食心,谓之苦子,秋可为范(音居,咸菜),冬根宜蒸食,菜中之最有益者。”(王报《农书》)因此,四I;卜带至今还把这种菜叫做诸葛菜。南北朝北魏杰出的农学家贾思般总结当时及以前农业生产经验,写成著名农书济民要术》。该书从第十四到第二十九,共十六篇,专门总结了蔬菜生产经验,记载了许多先进的栽培技术。其中还特别重视发展城市郊区蔬菜生产,提出“务须多种瓜菜、茄子等”,主张从十亩地中,选出五亩好地,其中二亩半种葱,二亩半种其他杂菜,所产蔬菜不仅可供自己家用,多余的还能供应城市居民需要,这种繁荣城乡经济,保证人民生活需要的思想,在一千四百年前就提出来,是值得重视的。 唐代以后,蔬菜生产日益得到发展。唐代疆域辽阔,交通发达,通过陆路和水路,引进来蚕豆、胡椒、菠菜、离营、营造等蔬菜,使我国蔬菜品种日益增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宋代,据史书记载,北宋京城对梁 (开封)记南宋都城临李(杭州)市郊, “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弥望皆菜园”。元代三部重要农书:司农司的《农桑辑要》、王须《农书》和鲁明善(维吾尔族)的《农桑衣食撮要》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系统地总结了蔬菜生产经验。王帧《农书》中仅瓜类就列举了甜瓜、胡瓜(黄瓜)、西瓜、冬瓜、部瓜等,并说:“瓜之为种至伙也”。 明清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水陆交通益形发展,文化交流频繁,又先后引进马铃薯、番茄、向日葵、辣椒、南瓜、菜豆、甘蓝、苦瓜、丝瓜等,更加充实了我国的蔬菜品种资源。 栽培管理,经验丰富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蔬菜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比起大田作物,更强调精耕细作,包括熟耕土地,肥多水勤,精心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土壤是蔬菜生长的重要条件,宋代吴择在《种艺必用》里说:“治园可令上极细”。种蒜,“宜良软地,三遍熟耕”(《齐民要术》);种萝卜,“地宜肥,土宜松,浇宜频,种宜稀。”(《农政全书》)北方易干旱,为适应这种环境特点,汉代农学家论胜之总结出当时流行的“区田法”,这是 “掘地作坑”,把田地分成许许多多方块或条状的小区,在区内实行精耕细作,多施肥,勤浇水,用这种方法栽培的瓜、瓤、芋—…·都获得好收成,可得“亩万钱”。栽培蔬菜采用更多的是“畦种法”,《汉书·食货志》中就有“菜茹有畦”的话;《齐民要术》提出“春必畦种水浇”,还具体指出菜畦“阔四尺,长一丈二尺。”《便民图纂》 (明·邓播著)所记载的种茄子的经验是“二月治畦,与冬瓜同种则漫撒。长寸许,三月移栽,栽宜稀,浇以粪水宜频”。 肥、水是蔬菜生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总的要求是多施肥,多浇水。在天旱无雨时,为及时栽种,“必须借泽,磋统时机,则不得矣。”(《齐民要术》)所谓“借泽”,就是指人力浇灌。为战胜干旱,地里要打井,水浇“宜频”,贾思辨提出“井深用轭护,井浅用桔掉”(《齐民要术》),还提出用积雪的方法来保墒。对于施肥, 《便民图纂》提出,种花(即菱白),“多用河泥奎根,则色白。”王须《农书》说“韭畦用鸡粪尤佳”。而香菜就不能用粪浇,浇则不香,以淘河泥施肥为好。(见《种艺必用》)古人施肥,提倡用熟粪,不宜用生粪;生粪可使地荒芜,一般主张以土类较好,土粪还能起防寒作用。菜地还必须勤加管理,“旱则浇之,有草锄之”,“锄不厌多”(《齐民要术》)另外,蔬菜生长过程中,也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出:“蔓若遇连日阴雨,易生青虫,须勤补治。” 农业生产要与天争时,及时耕作。《四民月令》(东汉·崔实著)提出:“二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七月可种大小葱。” 《齐民要术》对种瓜则具体提出“二月上旬种者为上时;三月上旬为中时;四月上旬为下时。”一旦错过种植季节,蔬菜不仅减产,而且质量也低。《群芳谱》(明·王象晋著)对葫芦、冬瓜、茄子、黄瓜、菜瓜等蔬菜的播种指出“俱宜天晴日下种,每晨以清粪壶水浇之。”而对种蔓著,李时珍提出:“六月种者,根大而叶想;八月种者,叶美而根小;唯七月初种者,根叶俱良。” (《本草纲目》)可见,种菜季节非常重要,要不违农时。 蔬菜采收也要及时。《齐民要术·种椒》提出:“候实口开,便速收之。天晴时摘下,薄布,曝之令一日即干,色赤椒好。”而豆类,应在“茎尚青时即收”,因为“豆熟于场”,如果收获不及时,在地里过熟,-tZ粒即跳出,产景就降低了。 蔬菜生产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一定季节性。古代劳动人民与天争春,为实现蔬菜周年生产,四季都能吃上鲜菜,很早就创造了蔬菜促成栽培技术。据 《汉书·循吏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庞,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这是用火提高室温,使蔬菜提早成熟,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已发明利用温室来生产蔬菜了。在欧洲,古罗马为使王公贵族终年吃上新鲜瓜果,于公元二、三世纪时也设计了温室,但我国温室的出现要比欧洲提早二、三百年。此后,蔬菜促成栽培各代都有记载,唐代诗人王建《宫词》曾有 “酒慢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的诗句,说明在唐代已知道利用温泉水来生产瓜蔬了。到了元代,王恢在《农书》中还总结了韭黄的促成栽培法:“冬至移根,藏以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明代王世撒在《学圃杂疏》里说;“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即结小实。”所谓“火室”就是以火加热的温室,“逼生”自然就是促成早熟了。不过,古代温室主要是为少数统治者和有闲阶级服务的,现代温室遍布各地,是蔬菜生产的重要手段,是为广大城乡人民服务的工具了。 古代生产蔬菜,为了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还创造了灵活的粮、菜轮作以及间作、套种等耕作制度。《齐民要术·种瓜》提出瓜粮轮作:“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又提出“其拟种之地,必须春种绿豆,五月掩杀之。”(《齐民要术·种葱》.)这是蔬菜与绿肥轮作。《齐民要术》等农书中、还提出了间作、套种方法,如葱地间种胡美(即香菜),麻地套种芜善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另外,蔬菜播种时,一般菜籽较轻,为使播得均匀,《齐民要术》提出菜籽与谷子混种的方法。瓜籽出土力弱,还采用与大豆混播,用大豆苗帮助瓜苗起上的方法。这些栽种方法和措施,显示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驯化野菜,培育良种 种子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有好种才能出好苗,正如明代耿荫楼所说:“凡五谷、豆果、蔬菜之有种,犹人之有父也。地则母耳。母要肥,父要壮,必先仔细拣种。” (《国脉民天》)古人对作物品种极端重视,并在选种育种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最早的蔬菜是经过先民“尝草别谷”,从野菜中经过尝试、选择、驯化出来的。后来日积月累,世代相传,品种日益丰富。据统计,《诗经》中所反映的蔬菜仅有十余种,秦汉时就增加到二十多种;及至南北朝贾思般著《齐民要术》时已达三十余种;唐代,据《四时纂要》记载,有36种;明代徐启所著《农政全书》中所记载的栽培蔬菜就有47种;到了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所反映的食用蔬菜达到八十余种。现在,我国的蔬菜品种已经达到一百种以.L。这些种类繁多、品质各异的蔬菜是怎样创造、选育出来的呢? 古代人民对蔬菜选种经验丰富。《齐民要术》说:“食瓜时,美者收取。”吃瓜时选取好的瓜籽做种子,这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该书还提出:.“收瓜子常岁岁取本母子瓜,截去两头,止取中央子。”所谓“本母子瓜”是刚长出几片叶时结的瓜。这种瓜结果早。同一个瓜内,中间的瓜籽比两头大,结果多,因而“止取中央子”,这是好中选好,不断提高品种质量。而对茄子,则采取水选法,即将茄籽放进水里,选取下沉的做种,因为沉者子粒饱满,结实,堪称良种。 植物,实行人工嫁接也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把胜之书》中总结了区种部的经验。方法是:把十株长有二尺多长的部苗的茎聚拢起来,用布条缠好、泥封上,经过几天,十根茎便长到一起,然后留一根最强的茎结瓜,其余的九根掐去,经这样嫁接所结的部瓜,果实特大,质量好。在《四时纂要》、《种艺必用》等古籍中也都记载了蔬果嫁接等技术。 我们祖先在蔬菜生产中,注意适应各种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同时也发挥人定胜天的主动进取精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逐渐改变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以扩大栽培。如贾思驻在《齐民要术》中说:“中国(指黄河流域)土不宜姜,仅可存活,势不滋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则不同意这种观点,经过亲自试验,他下结论说:“今北土种之,甚滋息,奚云不宜也。”北方大量种姜的事实,也证明了徐光启的观点是正确的。 我国古代人民世世代代的蔬菜选种育种技术,在我国蔬菜园圃中大放异彩,更充实了我国的蔬菜品种资源,这是先民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很好地给以总结和继承,做到古为今用,为发展当前的蔬菜生产,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作出新的贡献。我国古代的蔬菜生产@王永厚$中国农科院图书馆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