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学助力紫杉醇合成生物学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迎梅
作者: 吴迎梅;廖庆刚;尚轶;龚振平;苟君波
作者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铃薯科学研究院云南省马铃薯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部基因组分析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岭南现代农业实验室;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红豆杉;紫杉醇;多组学;合成生物学
期刊名称: 植物科学学报
ISSN: 2095-0837
年卷期: 2022 年 006 期
页码: 853-86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紫杉醇是高效的天然抗癌产物,广泛用于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目前紫杉醇的生产主要是从红豆杉属(Taxus)植物中提取天然前体(如巴卡亭Ⅲ)然后再化学合成。受制于红豆杉植物资源,导致制药成本高。合成生物学的兴起为紫杉醇原料药的获取提供了新途径,但紫杉醇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还有待推进。近年来,多组学被逐步应用到紫杉醇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中。本文综述了多组学助力紫杉醇合成通路基因、调控基因和异源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为紫杉醇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分类号: S791.49
- 相关文献
[1]产紫杉醇内生真菌Z58的分离和鉴定. 苗莉云,刘博,徐曼,周蓬蓬,余龙江. 2012
[2]紫杉醇在鸡肉中的沉积及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赵燕,李建新,谢炳忠,李进军,田勇,卢立志. 2014
[3]紫杉醇生产方法的研究. 李先良,赵志常. 2006
[4]天然药物紫杉醇的研究与开发. 常明进,李春强,彭明. 2006
[5]不同肥料处理对盆栽红豆杉生长的影响. 李敏,张健,李玉娟,谈峰,丛小丽,顾建华. 2010
[6]红豆杉对肉鸡生产性能、肉质性状及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赵燕,孙思维,李建新,谢炳忠,卢立志. 2014
[7]红豆杉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防控策略. 韩晓华,高营营,张露,黄天琨,林贵美. 2015
[8]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藻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孙祖莉,王晶,杨贤庆,魏涯,李春生,相悦,赵永强. 2020
[9]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杨鼎,伊风艳,晔薷罕,田如刚,吴江鸿. 2021
[10]整合生物学先验信息的全基因组选择方法及其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袁泽湖,葛玲,李发弟,乐祥鹏,孙伟. 2021
[11]表型组学及多组学联合分析在植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中的应用. 程超华,唐蜻,邓灿辉,戴志刚,许英,杨泽茂,刘婵,吴姗,粟建光. 2020
[12]梨果实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李文远,林梦桦,李亚辉,于全琦,梁颖,张志勇. 2024
[13]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候选疫苗分子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代国栋,闫鸿斌,李立,付宝权,贾万忠. 2021
[14]食药用菌系统演化及多组学研究进展. 龚明,汪滢,尚俊军,唐利华,尚晓冬,张劲松,谭琦,鲍大鹏. 2018
[15]基于组学分析的鸡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黄晓隆,盛熙晖,袁经纬. 2024
[16]药用植物代谢调控的组学研究进展. 梁浩,孙海,钱佳奇,张亚玉. 2023
[17]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技术及装备发展研究. 温维亮,郭新宇,张颖,顾生浩,赵春江. 2023
[18]紫杉醇合成关键酶基因dbtnbt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苗莉云,张鹏,付春华,余龙江. 2012
[19]高产紫杉醇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 赵凯,孙立新,王旋,李秀凉,王歆,周东坡. 2011
[20]南方红豆杉枝叶与果实中6种紫杉烷类化合物含量分析. 杨星星,王仁才,张家银,李炎林,秦宇,熊兴耀.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马铃薯块茎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作者:余浪花;曹丽娟;罗旭明;尚轶
关键词:马铃薯块茎;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比较分析
-
凝集素类受体激酶通过"可逆磷酸化"调控木质部免疫
作者:曹丽娟;尚轶;罗旭明
关键词:
-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作者:姚玉波;张树权;柴永山;马春梅;龚振平
关键词:大豆;氮素;积累;特性
-
不同大豆品种根瘤菌AFLP分析
作者:姚玉波;马春梅;龚振平;柴永山
关键词:大豆;根瘤菌;AFLP分析;聚类分析
-
植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博;马永硕;尚轶;黄三文
关键词:植物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遗传转化;代谢工程;生物强化;生物传感器;生物元件;基因回路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植物代谢领域的重要进展
作者:孙俊聪;侯柄竹;陈晓亚;唐克轩;黎胜红;尚轶;崔光红;段礼新;黄三文;漆小泉
关键词:植物代谢;青蒿素;植物天然产物;代谢途径;代谢工程;代谢网络;生物合成
-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松嫩平原还田玉米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作者:龚振平;邓乃榛;宋秋来;李中韬
关键词:腐解;秸秆;养分;玉米;还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