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尖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囡囡

作者: 王囡囡;于忠和;宋英博;朱宝国;刘忠堂;陈庆山;胡国华;孟庆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掐尖;产量;农艺性状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10 年 29 卷 05 期

页码: 177-17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分别对合丰49和合丰50大豆品种在1~3片复叶期掐尖,以不掐尖处理为对照,研究了掐尖时期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掐尖对大豆的株高、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和粒数产生了一定影响,与对照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大豆产量在掐尖处理中表现一致,2个品种均是1片复叶期掐尖产量最高,合丰49与合丰50分别较对照增产9.65%和28.80%。因此,1片复叶期掐尖对大豆增产效果较好。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S·B技术与掐尖处理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曹永强,董丽杰,王文斌,王昌陵,张立军,宋书宏. 2010

[2]不同施肥对掐尖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宋英博. 2010

[3]掐尖大豆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王囡囡. 2010

[4]黔豆08002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黄建斌,陈佳琴,朱星陶,杨春杰. 2017

[5]广西大化县玉米间套种大豆新品种试验研究. 韦玉坚,韦春琴,韩烨君,刘永贤. 2013

[6]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品种黑河5O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谭娟,吕晓丽,蔡鑫鑫,王舒. 2013

[7]大豆在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农艺性状演化的研究进展. 郑洪兵,刘武仁,郑金玉,罗洋,李伟堂,徐克章,陆静梅. 2008

[8]贵州间作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 谭春燕,朱星陶,陈佳琴,杨春杰,龚丽娜. 2014

[9]播种时期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罗瑞萍,赵志刚,姬月梅,郝吉兵,孙文平. 2011

[10]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邵珊珊,石绍河,陈维元,付亚书,姜世波,曲梦楠,陈琦. 2018

[11]碳能复合益生菌对辽豆15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孙旭刚,王昌陵. 2019

[12]山西早熟夏大豆种植密度研究. 任小俊,刘小荣,吕新芸,马俊奎. 2019

[13]山西省大豆多点试验品系农艺性状分析. 李方舟,张海生,王军,杨婷婷,古晓红,李广信,刘晋联. 2019

[14]6个大豆品系在不同生态区的综合表现研究. 谢飒英,朱倩,贾琛,史俊东,姜南. 2019

[15]不同氮水平下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孔玮琳,薛燕慧,李进,李冬,梅沛沛,夏海勇. 2018

[16]山西省南部夏播大豆区试分析. 刘博,卫玲,肖俊红,杨海峰,段学艳,陈爱萍,任瑞兰. 2018

[17]大兴安岭南麓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廉博,王雪娇,苏二虎,赵晓宇,李金龙,陈广平,贾利敏,李强. 2021

[18]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为害对大豆植株“症青”发生及产量损失的影响. 李文敬,高宇,胡英露,李昇,毕锐,张金平,史树森. 2020

[19]密度对分枝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于德彬,张鸣浩,孟凡钢,饶德民,赵婧,张伟,闫晓艳. 2020

[20]不同土壤水分下大豆根冠互作对 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盛有,董丽杰,王雅珍,曹永强,闫春娟,王文斌,宋书宏.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