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BSA法发掘野生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QTL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静静

作者: 陈静静;刘谢香;于莉莉;卢一鹏;张嗣天;张昊辰;关荣霞;邱丽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种子硬实;QTL定位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9 年 13 期

页码: 2208-2219

摘要: [目的]野生大豆的硬实性是大豆遗传改良利用中的重要限制因素.利用BSA法发掘与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的QTL,为野生大豆在大豆遗传改良中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栽培大豆中黄39与野生大豆NY27-38杂交构建F2和F7分离群体,从每个单株选取整齐一致的种子,取30粒种子置于铺有一层滤纸的培养皿中,加入30 mL蒸馏水,25℃培养箱中暗处理4 h,设3次重复,分别统计每个培养皿中正常吸胀和硬实种子数.在F2群体中,选取22个正常吸胀单株(吸胀率>90%)和16个硬实单株(吸胀率<10%);在F7群体中,选取20个完全吸胀单株(吸胀率=100%)和20个完全硬实单株(吸胀率=0%),单株DNA等量混合,分别构建2个吸胀和2个硬实DNA池.利用259对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对吸胀和硬实DNA池进行检测,筛选在吸胀和硬实DNA池间表现多态性的SSR标记;用192个SSR标记检测F7分离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大豆硬实相关QTL.[结果]利用F2个体构建的吸胀和硬实DNA池,在第2染色体16.3 Mb区间和第6染色体23.4 Mb区间分别检测到10个和8个在两池间有差异的SSR标记.利用这些标记检测F2群体,将第2染色体的QTL定位于Satt274与Sat198间的276.0 kb区间,该区间包括已克隆的大豆硬实基因GmHs1-1,解释17.2%的表型变异.第6染色体的QTL位于标记BARCSOYSSR060993与BARCSOYSSR061068间,可解释17.8%的表型变异.利用F7株系构建的吸胀和硬实DNA池,在第2(27.4 Mb区间)、6(27.8 Mb区间)和3染色体(18.2 Mb区间)分别检测到11个、9个和4个在两池间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利用F7群体构建包括192个SSR标记、覆盖2 390.2 cM的遗传图谱,共检测到3个硬实相关QTL,其中第2染色体定位到的QTL位于标记Satt274与Sat198间,可解释23.3%的遗传变异.第6染色体定位到的QTL位于标记Sat402与Satt557之间,可解释20.4%的表型变异.在第3染色体标记Sat266与Sat236间发现一个可以解释4.9%表型变异的QTL,与BSA法检测的结果相符.[结论]利用BSA法可以检测到传统遗传作图定位的所有与硬实性相关的QTL,证明BSA法发掘大豆种子硬实性主要QTL的高效性.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基于共线性分析的大豆种子硬实性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马迅通,吉彪,马占洲,董晓慧,韩思宁,韩留阳,李旭,刘佳瑞,张钰,冯学珍,张煦杭,黄亚娸,陈庆山,齐照明,武小霞. 2023

[2]大豆种子硬实突变体Mzp661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苗龙,舒阔,胡彦姣,黄茹,何艮华,张文明,王晓波,邱丽娟. 2024

[3]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QTL定位研究进展. 齐波,杨加银. 2017

[4]大豆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 林延慧,张丽娟,李伟,张礼凤,徐冉. 2010

[5]大豆四粒荚数QTL分析及位点交互群体验证. 李灿东,蒋洪蔚,郭泰,王志新,郑伟,张振宇,赵海红,王囡囡,陈庆山. 2020

[6]大豆叶绿素含量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李伟,潘校成,于洪潇,齐慧冬,毛新瑞. 2016

[7]大豆幼苗根系性状的QTL分析. 周蓉,陈海峰,王贤智,伍宝朵,陈水莲,张晓娟,吴学军,杨中路,邱德珍,江木兰,周新安. 2011

[8]大豆分枝数相关分子标记开发及qBN-18位点精细定位. 吴海涛,张勇,苏伯鸿,Lamlom F Sobhi,邱丽娟. 2020

[9]大豆株高QTL的定位与整合分析. 孙亚男,齐照明,单大鹏,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2010

[10]利用BC_2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 陈明阳,张金巍,韩粉霞,孙君明,邹筱,闫淑荣,杨华,张晶莹,田玲,南金平. 2013

[11]开花后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QTL分析. 王英,程立锐,冷建田,吴存祥,侯文胜,韩天富. 2010

[12]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QTL. 朱明月,韩粉霞,孙君明,闫淑荣,杨华. 2017

[13]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抗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的QTL分析. 卢为国,盖钧镒,郑永战,李卫东. 2006

[14]大豆生育期性状的遗传及QTL定位研究. 王英,韩天富. 2008

[15]大豆籽粒维生素E含量的QTL分析. 张红梅,李海朝,自翔,顾和平,袁星星,陈华涛,崔晓艳,陈新,卢为国. 2015

[16]大豆主茎节数数量性状座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郑宝香,刘鑫磊,满为群. 2015

[17]大豆数量性状定位的研究进展. 周蓉,王贤智,沙爱华,张小娟,周新安. 2005

[18]不同种植密度下大豆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王贤智,周蓉,单志慧,张晓娟,沙爱华,陈海峰,邱德珍,周新安. 2009

[19]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荚粒性状的QTL分析. 王贤智,张晓娟,周蓉,沙爱华,吴学军,蔡淑平,邱德珍,周新安. 2007

[20]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QTL定位. 郑永战,盖钧镒,卢为国,李卫东,周瑞宝,田少君.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