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系统生产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建华

作者: 赵建华;孙建好;李隆;李伟绮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玉米间作;蚕豆/玉米间作;行距;系统生产力;生长速率

期刊名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ISSN: 2095-6819

年卷期: 2017 年 34 卷 02 期

页码: 189-196

摘要: 间作系统中作物种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生产力,因此,合理的种间配置是间作获得高产的前提。本研究总结归纳了2010年甘肃武威和2014年甘肃张掖的小麦/玉米、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玉米行距试验,旨在探明间作玉米在不同种植行距下对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差异。试验设置5个间作玉米的种植行距处理(D0:10 cm、D20:20 cm、D40:40 cm、D60:60cm、D80:80 cm),测定了作物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累积。结果表明:间作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配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主要影响间作玉米产量;2010年,两间作体系间作玉米产量、体系混合产量、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vity)均以D60最高,2014年均以D40最高;随玉米行距增大,系统生产力先增加后减小,拐点均出现在D60;玉米行距变化显著改变了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小麦/玉米体系,两年单株粒重峰值分别出现在D60(132 g·株~(-1))和D40(216 g·株~(-1));蚕豆/玉米体系均出现在D40,分别为158g·株~(-1)(2010年)和220 g·株~(-1)(2014年);不同行距处理下玉米共生期和单独生长期生长速率均存在差异,共生期各处理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单独生长期,无论哪个时期,D40和D60处理的生长速率均占优。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间作中玉米种植的最佳行距为40 cm和60 cm,此行距下间作系统可得到最大系统生产力。

分类号: S513`S344.2

  • 相关文献

[1]兴电灌区主要带田系统生产力研究. 杨思存,王建成,霍琳,芦满济. 2005

[2]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玉米间作产量和水分效应的影响. 孙建好,李隆,张福锁,马忠明. 2007

[3]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与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 刘广才,杨祁峰,李隆,孙建好. 2008

[4]小麦/玉米免耕处理对产量及土壤水分和风蚀的影响. 包兴国,舒秋萍,李全福,刘生战,张久东,胡志桥,孙建好,张旭临. 2012

[5]根系分隔和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体系根系分布和形态的影响. 李玉英,庞发虎,孙建好,李隆,程序. 2010

[6]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蚕豆农艺性状及结瘤特性的影响. 李玉英,孙建好,李春杰,李隆,程序,张福锁. 2009

[7]施氮量和蚕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李玉英,孙建好,余常兵,程序,张福锁. 2009

[8]新垦灰钙土蚕豆/玉米间作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时空变异研究. 夏志敏,梅沛沛,王平,桂林国,李隆. 2012

[9]种间互作和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生态系统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李玉英,胡汉升,程序,孙建好,李隆. 2011

[10]豆科和非固氮植物氮磷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彭昀月,彭慧元,韩文轩. 2017

[11]辣椒疫霉菌拮抗木霉菌株的分离与初步筛选. 张爱民,韩世玉,杨红,蓬桂华,邢丹. 2014

[12]桑黄菌株活力评价及优良菌株筛选. 曲德辉,杨焱,张赫男,冯杰,张忠,颜梦秋,唐传红. 2016

[13]九个苎麻品种在渝西地区的适应性和营养成分的初步研究. 赵展展,吴佳海,李星,陈强,谢晓萍,李常燕,吕巧,刘美君,罗登,曾兵. 2018

[14]稀土元素对仓鼠细胞生长的影响. 潘中华,闻孝来,薛伟龙,丁伟东,陈兵,陈海明. 1991

[15]串番茄花序及果穗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王五宏,冯辉,徐娜,吴志刚. 2007

[16]稀土元素对仓鼠细胞和鸡胚细胞生长的影响. 潘中华,陈海明,陆克文,闻孝来,陈兵. 1993

[17]长芒草不同季节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牛得草,董晓玉,傅华. 2011

[18]不同施氮水平对云蔗03-19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樊仙,刀静梅,时利明,刘少春,高欣欣,张跃彬. 2013

[19]不同氮碳源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郭炜,于洪久,张楠,钟鹏,孙彬,左辛,刘杰. 2018

[20]象山港黄姑鱼增殖群体早期生态适应特征. 张辉,姜亚洲,袁兴伟,林楠,凌建忠.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