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对极端温湿条件的反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袁佳

作者: 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高温;低温;低湿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

ISSN: 0529-1542

年卷期: 2010 年 36 卷 01 期

页码: 51-54

收录情况: CSTPCD

摘要: 在高温低湿(31℃,45%RH和34℃,45%RH)和低温低湿(16℃,45%RH和19℃,45%RH)不同温湿组合条件下,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生殖力和性比情况。结果表明,在31℃,45%RH条件下,北京种群和日照种群平均每雌分别寄生(17.60±1.70)粒和(17.44±1.46)粒,显著高于其他种群(p<0.05)。在19℃,45%RH条件下,广东广州种群寄生寄主卵数最多,平均每雌寄生(26.65±2.17)粒,与其他种群差异显著(p<0.05)。北京种群、日照种群和广州种群分别可以作为高温低湿和低温低湿条件下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候选种群。

分类号: S476.13

  • 相关文献

[1]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mtDNA基因序列分析及遗传分化研究. 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李菁. 2011

[2]玉米螟赤眼蜂适宜生境的研究及其利用. 宋彦英,王振營,何康來,文麗萍. 1998

[3]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种间竞争的影响. 张延峰,蔡浩,张帆,李元喜. 2010

[4]玉米螟赤眼蜂适宜生境的研究与利用.Ⅲ.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对赤眼蜂的增诱作用及其在穗期玉米螟防治中的利用. 宋彦英,王振营,何康来,文丽萍,高云霞,郑礼,张广义. 1997

[5]卵液成分改变及卵表涂施引诱剂对玉米螟赤眼蜂产卵发育的影响. 王素琴,白树雄,康总江,王振营. 2009

[6]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 白树雄,韩永连,许三卫,刘峙,张峰,王振营. 2017

[7]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玉米螟赤眼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王素琴,白树雄,康总江,王振营,墨铁路. 2007

[8]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益它素的嗅觉反应. 王振营,何康来,文丽萍,周大荣. 2004

[9]玉米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发育的影响. 宋琼婷,张帆,李元喜. 2012

[10]糯玉米田玉米螟卵赤眼蜂调查及利用技术研究. 李唐,连梅力,常六旺,杨俊德,张筱秀. 2010

[11]室内外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可行性. 袁曦,张宝鑫,李敦松,宋子伟. 2016

[12]利用玉米螟赤眼蜂在朝鲜防治亚洲玉米螟的效果评价. 白树雄,张峰,郑礼. 2006

[13]珠江三角洲地区甜玉米地亚洲玉米螟及其卵寄生蜂的发生规律. 李敦松,黄少华,张宝鑫,王燕君,李惠陵. 2007

[14]两种赤眼蜂在甜玉米上的不同释放方式对防治亚洲玉米螟效果的影响. 张云月,冯梦霞,王立辉,李光雪,常雪,张强,毛刚,高月波,周淑香,张国红,李丽娟,孙嵬,史旭曾,汪洋洲,国帝,李国兴. 2022

[15]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遗传多样性及寄主专化性分析. 王克勤,刘兴龙,邵天玉. 2018

[16]新疆地区亚洲玉米螟中Wolbachia共生菌的检测和鉴定. 李菁,汪洋洲,张小飞,刘津,白明皓,王振营. 2018

[17]基于线粒体DNACOⅡ基因的亚洲玉米螟中国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研究. 张颖,王振营,何康来,王强. 2010

[18]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抗寒力研究. 文丽萍,何康来,王振营,赵廷昌. 2005

[19]基于线粒体DNA COⅡ基因的亚洲玉米螟中国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研究. 张颖,王振营,何康来,王强. 2010

[20]2015-2021年亚洲玉米螟对Cry1Ie杀虫蛋白的敏感性监测. 王月琴,静大鹏,刘凯强,王振营,何康来.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