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真空干燥辅助不同方法提取红油香椿嫩芽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比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慧

作者: 杨慧;王赵改;王晓敏;史冠莹;张乐;梁万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香椿;挥发性成分;顶空固相微萃取;超临界CO2;超声波辅助乙醚;提取

期刊名称: 食品工业科技

ISSN: 1002-0306

年卷期: 2016 年 37 卷 17 期

页码: 272-28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分析不同方法提取香椿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超临界二氧化碳法(SFE-CO2)、超声波辅助乙醚法(UWE)提取真空微波干燥处理后的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利用GC-MS对提取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及鉴定。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共检测出71种风味物质,主要为烯类、酮类与醇类;超临界二氧化碳法检测出56种风味物质,主要为烯类、醛类与醇类;超声波辅助乙醚法可检测出68种风味物质,主要为烯类。HS-SPME法检测的醛类、含硫类、酮类、醇类、酯类、烃类等相对含量最高,UWE法检测的烯类相对含量最高。HS-SPME法还检测出其它两种方法未检测到的含硫类物质——二丙烯基硫醚和叔十六硫醇,这些物质与其它化合物共同赋予了香椿独特的风味。三种方法在提取香椿挥发性化合物种类、组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HS-SPME法能最大程度的提取香椿挥发性成分,较真实、全面的反映香椿香气特征。

分类号: O657.63`TS255.7

  • 相关文献

[1]基于HS-SPME的超声波辅助提取香椿挥发性成分工艺优化. 杨慧,王赵改,史冠莹,梁万平,王晓敏,张乐. 2015

[2]不同产地香椿抗氧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分析. 王晓敏,史冠莹,王赵改,张乐,程菁菁,蒋鹏飞,赵丽丽,王旭增. 2020

[3]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太和香椿的挥发性成分. 杨松,郭家刚,伍玉菡,朱倩,杜京京,江舰,丁之恩. 2022

[4]基于GC-MS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河南不同产地香椿挥发性成分. 赵丽丽,程菁菁,王赵改,史冠莹,张乐,王晓敏,蒋鹏飞,王旭增. 2021

[5]基于GC-IMS联用技术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孟克迪,张国治,王赵改,史冠莹. 2023

[6]烫漂时间对香椿嫩芽颜色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研究. 杨慧,王赵改,史冠莹,王晓敏,张乐,赵守涣. 2017

[7]不同产地香椿嫩芽主要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史冠莹,王晓敏,赵守涣,张乐,蒋鹏飞,程菁菁,赵丽丽,王赵改. 2019

[8]超临界CO_2萃取原生态椰子油工艺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 郑亚军,李艳,陈卫军,赵松林,马子龙. 2010

[9]GC-MS分析鸡油菌中挥发性成分. 李文,谷镇,杨焱,冯涛,刘艳芳,周帅,张劲松. 2013

[10]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大黄鱼肉挥发性成分. 吕卫金,赵进,毛赟燕,励建荣,陆海霞,徐永霞,李钰金. 2013

[11]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柱状田头菇挥发性成分. 李文,谷镇,杨焱,冯涛,刘艳芳,汪雯翰,吴迪,张劲松. 2012

[12]青砖茶初制、渥堆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刘盼盼,郑鹏程,王胜鹏,龚自明,滕靖,高士伟,王雪萍,叶飞,郑琳. 2017

[13]响应曲面法优化HS-SPME-GC-MS测定天然牧草中挥发性成分工艺研究. 李宇宇,格根图,特日格乐,孙林,郝俊峰,降晓伟,贾玉山. 2020

[14]不同萃取头对鸭梨花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马卫华,李立新,申晋山,武文卿,宋怀磊,张旭凤,李捷. 2020

[15]金银花与4个来源山银花挥发性成分差异比较研究. 王莹,张静茹,韦智江,代熙,郭然,李卫东,刘征辉. 2020

[16]HS-SPME-GC-MS法分析卵孢小奥德蘑子实体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及营养成分分析. 徐宁,陆欢,冯立国,黄晓辉. 2020

[17]‘御金球’荔枝果肉挥发性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 蒋侬辉,刘伟,袁沛元,邱燕萍,凡超,向旭. 2016

[18]SPME-GC/MS联用测定“红灯”樱桃酒中香气成分. 秦伟帅,姜凯凯,孙玉霞,赵新节. 2016

[19]红油香椿嫩芽不同生长期和空间部位挥发性成分分析. 杨慧,王赵改,王晓敏,史冠莹,张乐,梁万平. 2016

[20]前期发酵温度对甜面酱挥发性成分的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孟鸳,乔宇,刘彩香,康旭,李冬生,胡建中,黄红霞.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