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SSⅢa的功能、等位变异及其互作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姚姝

作者: 姚姝;张亚东;路凯;王才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功能;等位变异;基因互作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22 年 36 卷 003 期

页码: 227-23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水稻淀粉合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是水稻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淀粉合成途径受众多酶催化调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极大地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形成.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SSⅢa是控制稻米糊化温度和胚乳支链淀粉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基因.本文重点回顾并归纳了国内外关于SSⅡa和SSⅢa基因的功能、等位变异及其互作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对SSⅡa和SSⅢa基因的育种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稻米品质分子改良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两套水稻籼粳交DH群体的亲和性及其遗传分析. 王建平,孙传清,李自超,王象坤,朱立煌. 2000

[2]离子束诱变体水稻JD-1的表型及基因组变异分析. 敬银钦,高方远,刘利平,苏相文,任明鑫,陆贤军,吕建群,金文杰,胡运高,任鄄胜,任光俊. 2021

[3]杂交水稻骨干亲本的Wx和ALK等位变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联分析. 刘利平,张文霞,曾礼华,高方远,吕建群,刘松,苏相文,任明鑫,代明笠,任鄄胜,任光俊. 2023

[4]水稻矮生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进展. 马良勇,包劲松,李西明,朱旭东,季芝娟,夏英武,杨长登. 2009

[5]受稻瘟病菌诱导的水稻OsBTB基因的分子特征和功能初探. 姜玉新,董海涛,庄杰云,郑康乐,李德葆. 2006

[6]水稻粒形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 高志强,占小登,梁永书,程式华,曹立勇. 2011

[7]受水稻白叶枯病菌抑制的水稻结合蛋白OsCtBP-A基因的RNAi分析. 吴茂森,何晨阳. 2007

[8]一个新的水稻D1基因等位突变体的遗传鉴定与基因功能分析. 王翠红,马建,王帅,田鹏,岂长燕,赵志超,王久林,王洁,程治军,张欣,郭秀平,雷财林. 2016

[9]水稻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进展. 林泽川,占小登,程式华,曹立勇. 2013

[10]水稻穗粒数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董皓,李懿星,宋书锋,王天抗,邱牡丹,张立成,李磊,黎燕霞,李莉. 2021

[11]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CeSS基因家族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王立,殷剑美,韩晓勇,蒋璐,郭文琦,金林,张培通. 2023

[12]2个淀粉含量不同木薯品种SSⅡ基因序列及不同生育期淀粉含量比较. 罗兴录. 2015

[13]大田遮荫对紫心甘薯块根中酶活性的影响. 王庆美,侯夫云,汪宝卿,董顺旭,王振林,张海燕,李爱贤,解备涛,张立明. 2012

[14]对一个玉米双重标记新突变基因(os)的染色体定位和初步遗传研究. 宋同明,陆效武. 1993

[15]双列杂交F_1代加倍单倍体的遗传模型. 张全德,陈世明. 1995

[16]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胚芽鞘长的遗传分析. 钱雪娅,景蕊莲,王辉,昌小平. 2008

[17]小麦有效分蘖数的遗传分析. 张倩辉,张晓科,刘伟华,李立会,张锦鹏,武军,高爱农,李秀全,杨欣明. 2008

[18]甘蓝型油菜DH群体抗裂角性的遗传分析. 王会,桑世飞,梅德圣,李云昌,刘佳,付丽,王军,陈玉峰,胡琼. 2014

[19]玉米胚乳突变基因与互作对籽粒成份的影响.IV.籽粒各成份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品质改良的意义. 李学渊,刘纪麟. 1994

[20]基于Gateway技术的低成本植物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系统. 周洁,王栩鸣,陈斌,陈娟,杨勇,余初浪,严成其,陈剑平.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