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覆盖模式下苹果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特征及影响因素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文旭

作者: 陈文旭;潘鑫悦;谢坤;张鸿渊;周世伟;刘肖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覆盖模式;微生物残体;有机碳;果园

期刊名称: 中国果树

ISSN: 1000-8047

年卷期: 2022 年 012 期

页码: 1-7,1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地面覆盖是果园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了解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机制有助于对覆盖模式的选择。通过3年的胶东苹果园定位试验,分析了园艺地布覆盖、自然生草和人工种草与清耕模式下土壤和植物因子的变化,比较了4种模式下真菌残体碳(FRC)、细菌残体碳(BRC)和微生物残体碳(MRC)含量及其占土壤有机碳(SOC)比率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清耕相比,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C/N,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其中人工种草对土壤pH值和地上生物量的改变幅度更大,园艺地布覆盖仅提高了土壤pH值、全氮含量并降低了土壤黏粒含量;(2)与清耕模式相比,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处理均显著提高了FRC、BRC和MRC的积累,其中人工种草对三者的提高幅度分别为19.5%、23.2%、29.3%,自然生草的提高幅度分别为36.0%、22.3%、39.5%,而园艺地布覆盖并没有显著改变三者的积累特征;(3)与清耕相比,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FRC/SOC、MRC/SOC,但没有改变BRC/SOC,其中人工种草处理中FRC/SOC、MRC/SOC分别降低了7.5、8.8个百分点,自然生草处理中两者分别降低了3.7、4.7个百分点,而园艺地布覆盖没有显著变化;(4)土壤容重、pH值、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地上生物量与MRC和MRC/SOC显著相关,然而这些因素与两者的相关关系恰好相反,说明在这一地区果园管理措施能够权衡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活性的关系。综上,自然生草和人工种草模式不仅能够改善土壤中稳定性有机碳组分的数量,也能增加土壤有机碳的活性,是适宜该地区苹果园可持续发展的覆盖模式。

分类号: S661.1%S154.3

  • 相关文献

[1]绿肥还土对红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王义祥,王峰,叶菁,林怡,翁伯琦. 2019

[2]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 2012

[3]果园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王义祥,翁伯琦,邢世和,黄毅斌. 2011

[4]不同垦殖方式下果园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罗旭辉. 2011

[5]果园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及其保护措施研究进展. 马原,刘秀春,陈丽楠,郑利国. 2025

[6]土壤质地和有机碳分子组成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和微生物碳积累效率的影响. 石碧婉,高文静,杨志颖,马田. 2023

[7]土壤碳循环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占奥丽,黄敏,尹龙,廖先青,吴佳璇,何小龙. 2024

[8]整合分析添加有机物料对我国农田土壤微生物残体的影响. 王跃锋,张晨阳,罗正明,李建华,李然,孙楠,徐明岗. 2025

[9]双行种植与空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热条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闫秋艳,董飞,杨峰,鲁晋秀,李峰,王苗,闫翠萍,许玉娟. 2018

[10]不同覆盖模式下夏玉米田间土壤温度效应. 李文龙,杨君林,刘炜,高亚军. 2012

[11]“桂育7号”有机栽培旱育秧研究初报. 李虎,刘广林,罗群昌,陈远孟,罗华杰. 2015

[12]不同覆盖模式与补充灌溉对花生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影响. 施俊杰,侯献飞,于月华,李强,苗昊翠,贾东海,顾元国,汪天玲. 2024

[13]海南哈密瓜简易设施栽培覆盖模式研究初报. 李劲松,曹兵,陈光明,林亚琼,况坝根. 2005

[14]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曾祥忠,张冀,吕世华. 2010

[15]南方果园种草养兔效果浅析. 黄秀声,唐龙飞,郑仲登,张明阳. 2002

[16]运城果园锈病日见严重. 童德中,杨农洪. 1997

[17]贵阳地区枇杷果园常见害虫种类调查. 张斌,耿坤,李德友,莫莉娅. 2012

[18]澳洲坚果山地幼龄果园套作模式效益分析. 王代谷,韩树全,刘荣,黄海,范建新. 2017

[19]长期植草对山地果园土壤腐殖质的影响. 罗旭辉,阮伏水,陈俊杰,詹杰,王义祥,黄毅斌. 2010

[20]江苏省丰县果园土壤状况调查及改良对策. 陈卫平,渠慎春,俞明亮,章镇.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