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玉米种皮形态建成及胚乳淀粉粒超微结构差异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庆成

作者: 王庆成;刘霞;李宗新;刘开昌;张慧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种皮;形态建成;淀粉粒发育;种植密度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07 年 15 卷 04 期

页码: 75-7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试验以鲁单981为材料,研究了30000株/hm~2(低密度)和90000株/hm~2(高密度)种植密度下,玉米种皮的形态及胚乳淀粉粒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子粒的发育,内珠被中的细胞质首先作为营养物质被吸收、解体,形成类似珠被绒毡层的黑层。黑层退化消失的同时,子房壁细胞也离散解体,最终使子房壁和内珠被愈合在一起形成种皮。授粉后10~15d是胚乳淀粉粒发育的质变时期;授粉后20~25d是淀粉粒发育的量变时期。高密度处理的种皮细胞总层数约占低密度处理的1/2,但其各层细胞中的内容物相对较多,种皮形态建成的速度较慢。授粉后10~20d,高密度处理的胚乳淀粉粒明显比低密度处理大且多;而授粉后25d表现相反。玉米胚乳淀粉粒的剖面面积多数集中在0.28~0.56μm~2,约占24.8%,剖面面积大于2.52μm~2的淀粉粒仅占5.2%。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种植密度对玉米种皮形态建成及胚乳淀粉粒发育的影响. 王庆成,刘霞,李宗新,刘开昌. 2008

[2]利用RNA-Seq发掘玉米叶片形态建成相关的调控基因. 郭书磊,鲁晓民,齐建双,魏良明,张新,韩小花,岳润清,王振华,铁双贵,陈彦惠. 2020

[3]玉米叶夹角的遗传与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张全艳,张培高,徐春霞,丛一宁,刘丽. 2021

[4]玉米转录因子ZmbHLH4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汪德州,莫小婷,张霞,徐妙云,张兰,赵军,王磊. 2018

[5]一种适于SNP芯片分型的玉米种皮组织DNA提取方法. 刘可心,王璐,蔚荣海,王凤格,田红丽. 2017

[6]高淀粉玉米胚乳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阴卫军,王庆成,刘霞,付晋,孙庆泉. 2013

[7]陇单7号饲用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和方式初探. 李志明. 2011

[8]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赵杨,杨德光,钱春荣,王俊河,史晓璐,徐晓波. 2013

[9]桂中地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杨武兴,刘永贤,秦祖臻,陈仁钦,黄家训,陆春燕. 2012

[10]玉米新品种迪卡008种植密度试验. 卢亚妮,牙祖韧,郭万生. 2009

[11]不同密度条件玉米株系间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金明华,李继竹,于铁,杨巍,杨伟光. 2009

[12]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孙扣忠,王春云,耿安红,王伟义,崔必波. 2017

[13]玉米新品种郑单528适宜密度研究. 刘京宝,唐保军,赵霞,胡青妞,曹玉华,黄璐,夏来坤. 2010

[14]玉米灌浆至成熟期四种密度下子粒内含物变化规律的研究. 王鹏文,刘鹏飞. 1997

[15]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亮,张宝石,王洪山,李钦德,付俊,杨海龙,常程,申卓. 2007

[16]数量遗传学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石明亮,薛林,程玉静,胡加如,陈国清,黄小兰,陆虎华,郝德荣,冒宇翔. 2012

[17]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刘惠惠,杨吉顺,李耕,刘鹏,董树亭,杨今胜,柳京国. 2012

[18]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群体光分布与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李耕,杨今胜,杨吉顺,柳京国,刘鹏,董树亭. 2012

[19]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引进玉米杂交组合产量的影响. 陈丽,李国章,张文博,王学铭,吴龙军. 2013

[20]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机械化栽培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李波,陈喜昌,张宇,张立国,任洪雷.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