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全量还田下晚稻季翻耕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唐刚

作者: 唐刚;廖萍;眭锋;吕伟生;张俊;曾勇军;黄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双季稻;耕作方式;温室气体排放;产量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1001-7283

年卷期: 2021 年 006 期

页码: 101-10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翻耕有利于秸秆还田,为了探究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措施对双季稻产量和温室气化排放的影响,在晚稻季设置浅旋耕和翻耕2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监测当季晚稻和第2年早稻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以阐明秸秆全量还田下晚稻季翻耕对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与浅旋耕处理相比,晚稻季翻耕显著降低了当季晚稻CH4累积排放量(19.04%)、综合温室效应(19.19%)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22.02%),而对N2O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影响。晚稻季翻耕对第2年早稻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无显著影响。可见,翻耕的减排效应只体现在当季。此外,浅旋耕和翻耕处理对当季晚稻和第2年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均无显著影响。短期来看,秸秆全量还田下晚稻季翻耕有利于协同实现双季稻稳产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

分类号: S511.42%S141.4

  • 相关文献

[1]秸秆全量还田下施用过氧化钙对南方双季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何宇轩,李雅娟,周明卓,眭锋,吕伟生,张俊,曾勇军,黄山. 2022

[2]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稻田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龙泽东,孙梅,罗尊长,孙耿,李超,肖小平. 2021

[3]氮素调控对玉米氮素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吴敏,赵延伟,马阳,彭正萍,李迎春,王艳群,张培. 2019

[4]不同稻麦种植模式适应气候变化的效益比较分析. 黄焕平,马世铭,林而达,李迎春,庄恒扬. 2013

[5]长江中游玉米多熟制模式创新及效应分析. 展茗,赵明,李淑娅,田少阳,袁国印,葛均筑,翟中兵,凌霄霞. 2015

[6]增氧对不同秸秆还田稻田田面水养分动态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胡锦辉,薛利红,钱聪,薛利祥,曹帅. 2023

[7]控释掺混肥对麦玉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高玮,王学霞,谢建治,陈延华,倪小会,王甲辰,董艳芳,李子双,曹兵. 2024

[8]有机物料还田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徐建明,王艳红,刘忠珍,郑小东. 2024

[9]影响吉林省玉米产量的因素. 冯艳春,郑洪兵,杜鹃,姚丽影. 2016

[10]不同耕作方式和移栽密度对黔油22号生产效益的影响. 曾家玉,代文东,喻盛莲. 2014

[11]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中产稻田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何佳芳,芶久兰,肖厚军. 2013

[12]寒地玉米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热动态. 李梁,于洋,姜宇博,郝玉波,葛选良,王俊河,钱春荣,宫秀杰. 2017

[13]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品种吉优716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对氮肥运筹的响应. 郑土英,刘立龙,赵荣德,徐世宏,江立庚*. 2013

[14]稻草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以及产量的影响. 李波,魏亚凤,季桦,汪波,熊飞,张琛,刘建. 2012

[15]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2009

[16]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战秀梅,彭靖,李秀龙,李亭亭,韩晓日,宋涛,潘全良. 2014

[17]耕作方式对伊犁河谷旱地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陈传信,赛力汗·赛,张永强,薛丽华,雷钧杰,陈兴武,刘云霄,刘新艳,吴伟,库勒达那·卡达尔江. 2020

[18]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改良及其冬小麦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刘卫玲,刘卫玲,程思贤,吴健,李娜,杨丽,王红梅,赵亚丽,李潮海. 2020

[19]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旱地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吕军杰,姚宇卿,张洁,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吴剑峰,于新峰. 2011

[20]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冯艳春,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刘武仁,郑金玉,郑洪兵.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