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陆地棉新陆早51号主要性状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马晓梅

作者: 马晓梅;李保成;周小凤;董承光;李生秀;王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棉花;新陆早51号;产量性状;纤维品质;稳定性;适应性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2016 年 44 卷 22 期

页码: 18-19+36

摘要: [目的]研究早熟陆地棉新陆早51号主要性状稳定性及适应性。[方法]根据2008~2009年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棉花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通径系数等分析方法,对新陆早51号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新陆早51号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单位面积铃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单位面积收获株数次之,单铃重最小。[结论]该研究可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新陆早51号提供参考依据。

分类号: S562

  • 相关文献

[1]棉花新品种冀1316主要性状稳定性分析. 王凯辉,耿香利,谷峰,郭宝生,刘素恩,耿军义. 2011

[2]优质油菜新品种丰产稳产适应性及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 赵坚义,张冬青,陈曼玲,王炳炎. 1993

[3]黄萎病发生级别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刘志欣,李海山,王献革. 2013

[4]长绒陆地棉与常规品种杂交F_1代主要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王秀丽. 2010

[5]红叶茎枯病对棉花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赵俊兴,许育彬,赵秋菊,邢宏宜,袁娟妮. 2006

[6]27个棉花育种材料的产量及部分纤维品质差异分析. 余正军,刘少卿,余筱南. 2009

[7]河北省植棉区覆膜和无膜栽培对棉花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赵贵元,刘建光,耿昭,李冰,任晓微,张寒霜,王永强. 2023

[8]陆地型长绒棉新种质F_2代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高国强,刘孝永,李志国,王同燕,吕铁信. 2009

[9]棉花皖杂40F_1的丰产性、稳定性及其灰色关联度综合评定. 路曦结,陈海亮. 1996

[10]特早熟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分析. 田海燕,杨相昆,孙杰. 2008

[11]晋南麦后直播短季棉主要性状分析. 胡晓丽,姜艳丽,宋建中,皇甫张龙,解保家. 2015

[12]AB-QTL法定位海岛棉优异纤维品质基因和抗黄萎病基因. 李俊文,刘爱英,石玉真,邵艳华,张建宏,贾亮,王玉红,袁有禄. 2006

[13]杂交棉中棉所70后代分离群体产量品质的表型变异分析. 叶祯维,邓晓英,石玉真,李俊文,刘爱英,龚举武,巩万奎,商海红,陈婷婷,葛群,王艳玲,吴玉香,刘志,袁有禄. 2016

[14]陆地棉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梁冰,范术丽,宋美珍,庞朝友,魏恒玲,喻树迅. 2014

[15]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袁有禄,张天真,郭旺珍,潘家驹,R.J.Kohel,熊宗伟,唐淑荣. 2002

[16]棉花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和稳定性分析. 产焰坤,郑厚今. 1992

[17]山东省不同生态区花生产量及产量性状稳定性分析. 吴正锋,王才斌,杜连涛,刘云峰,郑亚萍,孙奎香,冯昊,孙学武. 2008

[18]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稳定性及其相关性研究. 郑家奎,赵甘霖,朱永川,万先齐,丁国祥. 2001

[19]杂交中粳Ⅲ优98产量性状综合分析. 白一松,杨联松,葛伟强. 2002

[20]应用AMMI模型分析评判贵州省马铃薯区试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范士杰,王蒂,张俊莲,白江平,李其义.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