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钾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晓慧

作者: 王晓慧;任英;曹玉军;魏雯雯;刘春光;王永军;韩喜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耕作方式;钾素吸收;钾素积累;子粒产量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20 年 006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苗带紧行间松(MJ)、苗带松行间紧(MS)、全紧(QJ)和全松(QS)4种耕作方式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子粒重量及各器官钾含量、钾素吸收、积累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玉米单株粒重显著高于其他3种耕作方式,苗带松行间紧、全松和全紧型耕作方式的玉米子粒重量差异不显著.开花期,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玉米茎秆的钾素积累量最高,钾素含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成熟期,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玉米叶片和子粒的钾素积累量最高,叶片的钾素含量最高,根系和茎秆的钾素含量最低.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的钾素偏生产力和钾素吸收效率最高.对单株粒重与钾效率各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钾素子粒生产效率、钾素吸收效率、单株干物重和钾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钾素偏生产力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钾素吸收、积累和子粒产量,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为最佳耕作方式.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郑成岩,于振文,王东,张永丽,石玉. 2012

[2]弱光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研究. 付景,李潮海,赵久然,刘天学. 2009

[3]转植酸酶基因(phyA2)玉米磷素营养的初步研究. 侯文通,杨俐苹,白由路,范分良. 2014

[4]高茎糖玉米自交系不同生育时期茎糖含量与子粒产量的关系研究. 李刚,马骏,杨立国,姜敏,王金艳. 2012

[5]保护性耕作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生物肥力与化学肥力的相关性研究.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徐凤双,赵兰坡. 2010

[6]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宫亮,孙文涛,包红静,王聪翔,孙占祥. 2011

[7]不同耕层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罗洋,郑金玉,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 2014

[8]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辽北地区适宜耕作方式及施肥量研究. 徐嘉翼,牛世伟,安景文,王娜,崔远鸿. 2018

[9]耕作方式对春玉米田间杂草·土壤容重和含水率的影响. 杜艳伟,赵晋锋,王高鸿,李颜方,阎晓光,赵根有. 2019

[10]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冯艳春,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刘武仁,郑金玉,郑洪兵. 2018

[11]不同耕作方式下便携式播种器播种对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于永恒,李德陆,韩逛武,李清兰,高褔生,赵洪祥,方向前. 2019

[12]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腐解菌剂的应用效果研究. 范作伟,陈帅民,李阳阳,高玉山,窦金刚,侯中华,刘慧涛,吴海燕. 2021

[13]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赵杨,钱春荣,王俊河,于洋,宫秀杰,姜宇博,杨国航. 2012

[14]东北黑土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苗情的影响. 李奇峰,陈阜,张海林,刘武仁,郑金玉. 2007

[15]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刘春光,任英,刘双利,罗丙海,曹玉军. 2017

[16]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杨慧莹,王宇先,徐莹莹,王俊河. 2016

[17]深松配施氮肥对土壤微生物含量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常青,周生,吴中凯. 2024

[18]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范继征,钟昌松,石达金,程伟东,刘永红,闫飞燕. 2014

[19]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盖志佳,张伟,刘婧琦,蔡丽君,王谦玉,赵桂范,张敬涛,李彩凤,王玉波. 2015

[20]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赵杨,钱春荣,王俊河,于洋,宫秀杰,姜宇博,杨国航,左辛.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