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富营养河水脱氮效果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范洁群

作者: 范洁群;邹国燕;宋祥甫;吴淑杭;付子轼;潘琦;刘福兴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框式浮床(FCEFB);传统浮床(TFB);旱伞草;富营养河水;氮循环细菌

期刊名称: 环境科学研究

ISSN: 1001-6929

年卷期: 2011 年 24 卷 08 期

页码: 18-2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设施大棚内容积为1.5 m3的人工模拟池试验,研究了框式与传统旱伞草浮床对富营养河水氮素转化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传统浮床是以聚乙烯泡沫板为载体,栽植陆生植物来削减水体氮磷和有机物质等,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框式浮床是以塑料镂空支架为载体,除种植陆生植物外还添加填料等组件的新型浮床.结果表明:①2种浮床对水体中TN,NH4+-N和NO3--N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其中框式浮床和传统浮床的NH4+-N去除率分别高达91%和86%,TN去除率也分别达到74%和64%,NO3--N去除率分别为49%和31%.②2种浮床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水体中微生物和氮循环细菌总数和种群数量,尤其是框式浮床不同时期均比空白对照高出2~3个数量级.③氮循环细菌的数量跟水体氮素去除有显著相关性.其中水体ρ(NH4+-N)和氨化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ρ(NH4+-N)和硝化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ρ(NO3--N),ρ(TN)和反硝化菌数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④框式浮床的独特结构使之比传统浮床的去氮能力更强.其中,填料系统吸附贡献率为8%,植物吸收的去氮贡献为16.5%,微生物系统脱氮则为75.5%;而传统浮床植物系统吸收贡献率为31.8%,微生物系统脱氮贡献率为68.2%.说明浮床系统中植物吸收只是系统去氮的一种途径,微生物脱氮在2种浮床脱氮途径中占主导作用.

分类号: X52

  • 相关文献

[1]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水域农业环保技术研究迎接我国粮食与水资源面临的挑战. 宋祥甫. 1999

[2]夏季不同时期浮床植物旱伞草和美人蕉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 潘琦,刘娅琴,邹国燕,周文宗,付子轼,刘长娥,宋祥甫. 2019

[3]浮床黑麦草对城市生活污水氮循环细菌繁衍和脱氮效果的影响. 范洁群,邹国燕,宋祥甫,付子轼,吴淑杭,刘福兴,潘琦. 2010

[4]海藻提取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素循环影响研究. 王立刚,任天志,王迎春,耿旭,李季. 2006

[5]固定化氮循环细菌的抗逆境运行. 李正魁,濮培民,胡维平,胡春华,张卫东,朱佳廷.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