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型杂交红麻中杂红305的选育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德芳

作者: 李德芳;陈安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红麻;杂种优势;高产;纺织造纸兼用

期刊名称: 中国麻业

ISSN: 1671-3532

年卷期: 2005 年 27 卷 05 期

页码: 221-226

摘要: 中杂红305(原名“H305”)系利用外观性状茎色、叶型相似、经济性状互补性强的红麻良种为亲本,从数十个组合中筛选出杂种F1、F2代均可利用的超高产型抗病优质杂交组合。在入选的杂交红麻杂优组合F1、F2代的杂种组合比较中,杂优组合的一、二代的优势是显著的。在比较试验中,其中超高产型杂优组合H305F2分别比KB2、74-3增产23.97%、33.47%,达极显著水平,居首位。在1999-2000年全国红麻区域试验中,H305F(2)平均纤维产量3691.5kgh/m2,比对照红引135平均增产22.1%,居首位,较对照和其它参试新品种增产显著。平均干茎产量20289kgh/m2,较对照增产26.5%,表现出植株高大,皮较厚,有效株数多,干茎产量和出麻率均高,抗病性强,纤维品质好,纤维品质经农业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纤维支数289支,强力474牛顿,优于对照品种。采用硫酸盐法制浆,H305的平均干茎纸浆得率为47.9%,高于对照。人工接菌炭疽病鉴定,病情指数为23.5,烂头率为1.8%,属于高抗类型。表明中杂红H305是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纺织、造纸兼用的红麻新组合。红麻超高产型杂种二代的利用可大大降低种子成本,不仅红麻杂种优势的利用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可能,而且可显著提高麻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前景非常广阔。

分类号: S563.5

  • 相关文献

[1]红麻新品种中红麻12号的选育. 陈安国,李德芳,唐慧娟,谭石林,龚友才,汤清明,李建军. 2008

[2]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的红麻新品种“中红麻11号”的选育. 李德芳,谭石林,陈安国,龚友才,刘伟杰. 2003

[3]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的红麻新品种“中红麻10号”的选育. 李德芳,谭石林,龚友才,刘伟杰,陈安国. 2001

[4]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相关性研究. 白凤虎,谢晓美,李德芳. 2009

[5]超高产型抗病适应性广的“中杂红316”的选育. 陈安国,李德芳,唐慧娟,李建军. 2009

[6]超高产型杂交红麻中杂红318的选育. 李德芳,陈安国,唐慧娟,李建军. 2009

[7]红麻雄性不育研究进展及展望. 李辉,李德芳,陈安国,唐慧娟,李建军,黄思齐. 2015

[8]高产多抗优质红麻新品种“中红麻16号”的选育. 陈安国,唐慧娟,李建军,黄思齐,李德芳. 2016

[9]高产优质抗病强适应性广红麻新品种“中红麻13号”的选育. 陈安国,李德芳,李建军,唐慧娟,黄思齐. 2011

[10]高产杂交棉F1与双亲的光合性能及相关基因表达比较. 唐丽媛,李兴河,王海涛,张素君,蔡肖,刘存敬,张建宏. 2022

[11]江苏沿海滩涂地区红麻栽培技术规程. 王海洋,陈建平,蔡立旺,戚永奎,张萼,施庆华,王永慧. 2012

[12]红麻品种叶片形态、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研究. 梁肇均,宋佩文. 1997

[13]红麻品种浙红3号产量稳定性及其经济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俞琦英,阮关海,李祖士,许小江. 1998

[14]新围海涂种植红麻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金关荣,胡兆金,朱强,俞少华,傅福道. 1997

[15]专用型中熟红麻新品种“ZH-01”选育报告. 金关荣,傅福道,田丹青,韦茂兔,潘晓韵,骆霞红. 2007

[16]红麻雄性不育细胞质相关的cSNP位点发掘. 廖小芳,李初英,赵洪涛,黄其椿,余明丽,周瑞阳. 2016

[17]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活性氧代谢差异比较. 周瑶瑶,唐向民,周瑞阳,李春瑶. 2013

[18]耕作和施氮方式对广西沿海地区红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王道波,刘永贤. 2014

[19]不同类型红麻品种在滨海盐碱地的适应性表现. 张加强,金关荣,周瑞阳,骆霞虹,陈常理. 2015

[20]浙江麻区红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骆霞虹,傅福道,金关荣,刘东华.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