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几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吕刚

作者: 吕刚;顾宇书;魏忠平;刘红民;韩友志;高英旭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入渗;土壤水文;水源涵养;主成分分析;白石砬子

期刊名称: 生态环境学报

ISSN: 1674-5906

年卷期: 2013 年 05 期

页码: 780-78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辽东山区森林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以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内的6种主要植被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双环试验和室内理化性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入渗能力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渗透总量均表现为下层低于上层,最大值是最小值的近3倍;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入渗能力差异较大,其中A层初渗率排列顺序为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红松人工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农地>蒙古栎林>杂木林,B层初渗率排列顺序为鱼鳞云杉臭冷杉林>农地>杂木林>红松人工林>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蒙古栎林,A层稳渗率排列顺序为红松人工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杂木林>蒙古栎林>农地,B层稳渗率以杂木林最大,为3.8 mm min-1,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最小,仅为1.1 mm min-1,其他4种植被类型土壤稳渗率几乎无差异,A层平均入渗率排列顺序为红松人工林>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杂木林>蒙古栎林>农地,B层平均入渗率排列顺序为杂木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红松人工林>蒙古栎林>农地>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A层的渗透总量以红松阔叶混交林和红松人工林最大,蒙古栎林和农地相对较低,B层的渗透总量以杂木林最大,红松阔叶混交林最小;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入渗能力排序为红松人工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杂木林>蒙古栎林>农地,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和渗透总量等4个指标综合起来能够很好的表达土壤入渗能力,其主成分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90.662%;不同层次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均存在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土壤的稳渗率、平均入渗率、渗透总量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初渗率与非毛管孔隙存在相关性,但不显著。与容重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

分类号: S152.7

  • 相关文献

[1]北京山地不同海拔人工油松林枯落物及其土壤水文效应. 鲁绍伟,陈波,潘青华,李少宁,张玉平,任翠梅. 2013

[2]灌水次数对土壤入渗影响的试验分析. 李爱利,蔡焕杰,李志军. 2012

[3]绿肥压青粉垄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后延效应的影响. 陈胜男,胡钧铭,徐宪立,韦翔华,何铁光. 2018

[4]干热河谷典型区土壤功能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响应. 纪中华,李建增,闫帮国,钱坤建,潘志贤,奎建蕊. 2012

[5]元谋干热河谷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贮水及入渗特性. 刘洁,李贤伟,纪中华,张健,张良辉. 2011

[6]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效益的研究. 高鹏,李金,刘建民. 1998

[7]内蒙古东乌旗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价值研究. 常虹,孙海莲,刘欣超,刘亚红,邱晓,王慧敏,翟琇,王彦阁. 2016

[8]大通县水源涵养低效林分改造成效分析. 王海东,刘小利. 2018

[9]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与水塔功能的关系. 范月君,侯向阳. 2016

[10]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与展望. 肖尧. 2023

[11]透光抚育对阔叶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汪成成. 2021

[12]宝库林区冻土与水源涵养关系初探. 石蒙沂. 1998

[13]不同高粱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筛选与鉴定. 吴奇,周宇飞,高悦,张姣,陈冰嬬,许文娟,黄瑞冬. 2016

[14]海州湾大竹蛏资源保护区海水环境质量评价. 夏斌,马菲菲,陈碧鹃,崔毅,孙雪梅,曲克明. 2014

[15]春谷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赵术伟. 2001

[16]二棱大麦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刘志萍,张凤英,包海柱. 2009

[17]不同鲜食大豆品种(系)在赤峰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周学超,丁素荣,魏云山,周艳芳,魏学,娜日娜,李峰. 2017

[18]钝吻黄盖鲽不同群体形态学比较研究. 张岩,肖永双,高天翔,范厚丽. 2010

[19]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一氧化氮对绿芦笋贮藏品质的影响. 邵明灿,胡花丽,王毓宁,黄开红,李鹏霞. 2012

[20]燕麦萌发期抗旱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张宇君,赵丽丽,王普昶,陈超,康芙蓉.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