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强优势组合7个主要穗部性状在3种环境下的QTL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兰进好

作者: 兰进好;宋希云;谢传晓;李明顺;张世煌;李新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穗部性状;分子标记;QTL

期刊名称: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ISSN: 1674-7968

年卷期: 2012 年 20 卷 07 期

页码: 46-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玉米产量是遗传基础复杂的数量性状。利用玉米(Zea mays L.)单交种烟单 14 号杂交组合的 F1(Mo17×黄早四)自交后形成的 191 个 F2单株作为构图群体,构建了由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简单重复序列(SSR)两种标记组成的遗传图谱。F2继续自交衍生的 184 个相应 F2∶3家系用于玉米 7 个穗部性状表型的田间鉴定。采用以混合线性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配套软件 QTLmapper/V2.0,在 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 76 个穗部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其中穗粒重、穗重、出籽率、穗长、秃尖长、穗粗和轴粗的 QTL 数目分别为 8、8、11、10、9、10 和 20 个。大多 QTL 仅在单一环境下被检测到,单个 QTL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很低,仅有 5 个 QTL 的加性效应贡献率大于 10%,绝大多数 QTL 显性效应贡献率小于 1%。基因作用方式 29%的 QTL 为加性,47%为部分显性,11%为显性,13%为超显性。控制玉米穗部性状的 QTL 在染色体间分布不均匀,且呈现成簇分布、毗邻分布等特征。各个 QTL 位点上起增效和减效作用的等位基因在双亲间分布不均匀,两个亲本均可以提供增效或减效等位基因。本研究结果对于玉米高产分子育种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亲本选配等问题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基于高密度SNP标记对玉米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赵强,陈柔屹,王安贵,郭向阳,刘鹏飞,祝云芳,吴迅,陈泽辉. 2021

[2]不同环境下多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谭巍巍,王阳,李永祥,刘成,刘志斋,彭勃,王迪,张岩,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杨德光,王天宇,黎裕. 2011

[3]玉米种质资源H21和Mo17抗亚洲玉米螟的QTL分析. 于永涛,宋燕春,黎裕,石云素,马峙英,池书敏,王天宇. 2003

[4]分子标记及其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孙立娜,王璐. 2008

[5]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QTL分析. 黎裕,戴法超,景蕊莲,王天宇,杜金友,贾继增. 2002

[6]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QTL分析. 于永涛,宋燕春,黎裕,石云素,王天宇. 2007

[7]小麦穗部性状和株高的QTL定位. 王佳佳,王盈盈,张照贵,李冰,张桂芝,李斯深. 2015

[8]燕大1817/北农6号重组自交系群体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吴秋红,陈娇娇,陈永兴,周升辉,傅琳. 2015

[9]控制水稻穗形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王智权,刘喜,江玲,刘世家,陈亮明,尹长斌,翟虎渠,万建民. 2011

[10]小麦穗部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何茂盛,王康君,郭明明,张广旭,谭一罗,李晓峰,师毅君,樊继伟. 2024

[11]TD70/Kasalath RIL群体定位水稻穗部主要性状的QTL. 张亚东,董少玲,张颖慧,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赵凌,于新,王才林. 2014

[12]人工合成小麦Am3大穗多粒QTL的发掘与利用. 王瑾,廖祥政,杨学举,周荣华,贾继增. 2008

[13]TD70/Kasalath RIL群体定位水稻穗部主要性状的QTL(英文). 董少玲,张颖慧,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赵凌,于新,王才林. 2014

[14]植物基因组学在育种实践上的研究进展. 严国红,孙明法,姚立生,单忠德. 2011

[15]小麦数量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杨文利,王立新,张钢民,马峙英,周丽艳. 2002

[16]2009年大豆分子标记及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进展. 李文滨,赵雪. 2010

[17]利用籼粳交“热粳35/协B”F_2群体对水稻再生力的QTL分析. 李兴星,郑剑,周军杰,杨永清,秦小健,张汉马,梁永书. 2016

[18]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2:5家系的籽粒品质性状及其QTL分析. 王掌军,许娜丽,王新华,马冬花,杨杰,李清峰,刘彩霞,刘凤楼,亢玲,张双喜. 2021

[19]小麦数量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杨文利,王立新,张钢民,马峙英. 2003

[20]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_2品质性状及其分子标记分析. 王掌军,刘妍,李阳,杨乔乔,田蕊,亢玲,张晓岗,刘萍,刘生祥.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