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发展草地农业保障食物安全的战略思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岩
作者: 张岩;黄毅;刘颖;范玉兵;彭京伦;唐增;夏超;南志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草地农业;食物安全;贡献潜力;畜牧业;饲料粮供应
期刊名称: 中国工程科学
ISSN: 1009-1742
年卷期: 2023 年 25 卷 004 期
页码: 73-8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国际地缘冲突加剧的新形势下,树立大食物观、重视并发挥草地的食物供给功能是提升我国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托,因而探讨发展草地农业以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成为亟需.本文以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讨论了新形势下发展草地农业的重要价值,阐述了典型国家草地农业发展态势以及对我国的发展启示,进一步测算了我国草地农业对食物安全的贡献潜力.研究认为,天然草原的优质畜产品供给潜力较大,草地农业可强化传统农区食物安全保障功能,农牧交错区将是草食家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南方地区是草地农业发展的优势地区.为此建议:加大牧区草原修复力度,合理利用长期禁牧草原;将饲草作为重要作物,加强草类植物育种;发展放牧型栽培草地,缓解天然草地生产压力;优化养殖业结构,发展节粮型草食家畜养殖业;因地制宜"藏粮于草",增强草地食物供给能力.
分类号: S-01
- 相关文献
[1]食物安全的草地农业创新模式刍议. 唐羽彤,林慧龙. 2012
[2]传统牧区草地农业替代战略—基于6大牧区的研究. 李蕊超,金藏玉,林慧龙. 2014
[3]施行草地农业在食物安全上的“涟漪效应”. 王苗苗,李学玲,王钊齐,王翀,唐静,林慧龙. 2010
[4]退耕还草对中国食物安全的影响——以甘肃省为例. 李蕊超,林慧龙. 2014
[5]基于食物安全视角的我国畜产食品进口依赖性风险评价. 吴渊,高颂,高雅灵,林慧龙. 2018
[6]岩溶地区农业的出路在草地畜牧业(演讲提纲). 任继周. 2008
[7]建立新的食物系统观. 任继周,南志标,林慧龙,侯扶江. 2007
[8]发展草地农业 确保中国食物安全. 任继周,林惠龙,侯向阳. 2007
[9]以食物系统保证食物(含粮食)安全——实行草地农业,全面发展食物系统生产潜力. 任继周,南志标,林慧龙. 2005
[10]南方草地农业模式及潜力. 李向林,任继周. 2009
[11]任继周院士农业伦理学思想探源-兼论草地农业与农业伦理之关联. 赵安. 2023
[12]南方草地农业潜力及其食物安全意义. 李向林,万里强,何峰. 2007
[13]中美畜牧业发展比较分析. 周海川,周海文,王锐,周向阳. 2013
[14]构建草地农业智库系统,助力中国农业结构转型. 任继周,马志愤,梁天刚,吴建平,李发弟,林慧龙,侯扶江,冯琦胜,胥刚. 2017
[15]湖南省草地农业发展SWOT分析. 杨知建,何涛. 2016
[16]2015年8月草业科学大事记. 刘阳. 2015
[17]从我国居民肉类与粮食产量和消耗量分析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金藏玉,林慧龙,王成纲. 2016
[18]2013年7月草业科学大事记. 张秀敏,刘阳. 2013
[19]草地农业不同类型信息采集研究数据库检索语言初探. 刘竞,高淑兰,李立恒. 2001
[20]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型研究. 张巨明,葛文华. 199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农户对认证牧草种子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
作者:刘颖;蒋秀云;苗保莉;高媛;胡小文
关键词:苜蓿;草种业;种子质量认证;粮食安全;种植专业化;市场环境认知;条件价值法
-
上海地产猪肉品质主要评价指标的筛选及分级标准的建立
作者:邓波;马颖清;陈柔含;白寅霜;张岩;杨晓君;李柚;王金斌;沈秀平
关键词:猪肉;聚类分析;层次分析;品质评价模型;分级评分标准
-
中国北方林间草地分类体系研究
作者:李毅夫;孙斌;南志标;刘世荣;高志海;黄晓东;张美男;李长龙;张景波;吴水荣;王琫瑜
关键词:林间草地;分类体系;林窗草地;林缘草地;疏林草地;灌木林草地
-
不同染色方法在大豆锈菌侵染过程中的显微观察效果
作者:屈艳慧;杨红丽;郝青南;陈水莲;邓克林;詹高淼;曹东;陈李淼;郭葳;袁松丽;张婵娟;黄毅;杨中路;陈海峰;单志慧;周新安
关键词:大豆锈菌;显微观察;侵染过程;番红固绿;荧光增白剂;DAPI;WGA488
-
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对马铃薯淀粉膜性能的影响
作者:刘颖;耿丹丹;刘柳;魏敏;石治强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γ射线;辐照;淀粉膜;力学性能;透光性;水溶性;成膜性
-
全生物降解地膜在甜瓜生产中的应用初探
作者:刘颖;孙国胜;单星菲;吴晓东;凌须美
关键词:全生物降解地膜;地膜减量替代技术;甜瓜
-
丙硫菌唑及其复配制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
作者:李子豪;兰英;李青超;刘悦;刘洋;赵立光;刘颖;赵秀梅
关键词:丙硫菌唑;玉米;大斑病;防治效果;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