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熟期类型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荣焕

作者: 王荣焕;徐田军;陈传永;王元东;吕天放;刘月娥;蔡万涛;刘秀芝;赵久然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熟期类型;籽粒灌浆特性;脱水特性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21 年 001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及玉米品种的熟期、籽粒灌浆与脱水特性和产量潜力等进行科学品种布局,是实现玉米高产优质和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本试验选用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3个熟期类型,共13个玉米生产主栽品种,通过测定籽粒干物质积累和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研究并明确了不同熟期类型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旨在为生产品种布局提供参考和指导.试验结果表明:产量、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在不同熟期类型和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表现为中晚熟(13,813.0 kg hm–2)>中熟(12,970.4 kg hm–2)>中早熟品种(10,729.0 kg hm–2),中晚熟分别较中早熟和中熟品种增产28.7%和6.5%.平均灌浆速率表现为中早熟(0.034 g 100-grain–1–1)>中熟(0.031g 100-grain–1–1)>中晚熟品种(0.027 g 100-grain–1–1),生理成熟后的平均物理脱水速率表现为中熟(0.027%℃–1 d–1)>中早熟(0.025%℃–1 d–1)>中晚熟品种(0.018%℃–1 d–1).中早熟代表性品种京农科728的平均灌浆速率和生理成熟后的物理脱水速率.分别较3个熟期代表性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农华101高38.5%和112.5%、28.6%和54.5%、28.6%和13.3%;中晚熟代表性品种京科968产量潜力最大(14,813.0 kg hm–2),且平均灌浆速率和物理脱水速率分别较同熟期品种郑单958高7.7%和18.8%.产量与灌浆期天数、积温、平均灌浆速率和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与灌浆期天数和积温显著正相关、与生理降水速率和物理脱水速率极显著负相关,生理降水速率和物理脱水速率与平均灌浆速率相关性不显著.综上,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3个不同熟期类型及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差异显著,生产中品种布局除考虑熟期外还需兼顾该特性,以更利于实现玉米高产优质和资源高效利用.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MC812和郑单958子粒灌浆和脱水特性研究. 徐田军,吕天放,赵久然,王荣焕,刘月娥,刘秀芝,陈传永,邢锦丰,王元东,刘春阁. 2019

[2]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 栗建枝,李齐霞,李中青,祁丽婷,王敏,王瑞,孙万荣. 2014

[3]半干旱地区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研究. 高盼,刘玉涛,王宇先,王俊河,徐莹莹,杨慧莹,徐婷. 2017

[4]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对播期的响应. 徐田军,吕天放,赵久然,王荣焕,陈传永,刘月娥,刘秀芝,王元东. 2016

[5]苏玉20和郑单958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 陈艳萍,孟庆长,赵文明,袁建华. 2009

[6]播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徐田军,吕天放,陈传永,赵久然,王荣焕,刘月娥,刘秀芝,王元东,刘春阁,成广雷. 2016

[7]黄淮海区主推夏播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研究. 徐田军,吕天放,赵久然,王荣焕,邢锦丰,张勇,蔡万涛,刘月娥,刘秀芝,陈传永,王元东,刘春阁. 2021

[8]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董明辉,陈培峰,顾俊荣,乔中英,黄萌,朱赟德,赵步洪. 2013

[9]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灌浆、花后干物质转运及植株糖含量影响. 刘童,夏文君,彭小爱,卢茂昂,曹磊,张玲,何贤芳,朱玉磊. 2024

[10]不同播期条件下‘京单68’和‘郑单958’的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徐田军,王荣焕,赵久然,陈传永,刘秀芝,王元东,刘春阁,成广雷,王晓光. 2013

[11]不同温度条件下优质食用稻籽粒灌浆特性与整精米率的关系. 傅黎明,刘云开,邹永霞,李瑞蓉. 2006

[12]不同播期条件下黄淮海区主推夏播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 徐田军,吕天放,赵久然,王荣焕,张勇,蔡万涛,刘月娥,刘秀芝,陈传永,邢锦丰,王元东,刘春阁. 2021

[13]不同水分和覆盖处理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俊鹏,孙景生,刘祖贵,高阳. 2009

[14]施肥水平对青稞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朱明霞,白婷,靳玉龙,强小林. 2019

[15]灌浆结实期持续高强度控水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 薛菁芳,陈书强,张献国,刁鹤楠. 2015

[16]玉米籽粒败育过程的能量代谢研究. 张凤路,崔彦宏,王志敏,赵明,王树安,赵久然,郭景伦. 2000

[17]玉米自交系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印志同,邓德祥,胡加如,薛林,陈国清,陆虎华. 2005

[18]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19]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吉林省应用浅析. 徐艳荣,杨贤成,林红,焦仁海. 2001

[20]不同玉米品种去留分蘖对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