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量对半干旱褐土区氮素淋溶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晓梅
作者: 高晓梅;刘晓辉;于淼;李杨;敖静;孙玉禄;桓明辉;池景良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土壤氮素;淋溶;玉米;产量
期刊名称: 山东农业科学
ISSN: 1001-4942
年卷期: 2021 年 010 期
页码: 64-71
摘要: 为明确秸秆还田量对半干旱地区褐土氮素垂直迁移及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肥(CKN)和当地常规施肥(CK)为对照,设置6个常规施肥+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0.25、0.50、0.75、1.00、1.25、1.50 kg/m2),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大田玉米不同土层(0~100 cm)不同形态氮素(T-N、NH+4-N、NO-3-N、NO-2-N)含量及淋溶液的累积淋失量,以及对玉米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量明显影响氮素向下迁移数量,增加氮素在0~40 cm土层累积量。土壤氮素含量随剖面向下呈逐渐减少趋势,NH+4-N、NO-3-N、NO-2-N含量则先稍增加后逐渐降低,即20~40 cm﹥0~2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不同还田量处理土壤氮素含量均低于CK,而高于CKN。淋溶液氮素测定结果表明,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氮素含量显著降低,表现为CK>常规施肥+秸秆还田>CKN。且秸秆还田对T-N和NH+4-N的淋溶阻控效果最显著,对NO-3-N和NO-2-N作用稍差,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秸秆还田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P<0.05),其中还田量为0.75 kg/m2时产量最高,达14.65 t/hm2,较CK增产14.65%。综上所述,秸秆还田能够促进土壤氮素循环利用,有效固持氮素保障耕层氮供给,减少土壤氮素淋失,显著提高大田玉米产量,实现粮食增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双赢。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量对东北旱地土壤磷素淋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晓辉,高晓梅,于淼,李杨,敖静,孙玉禄,王智学. 2022
[2]秸秆粉构建隔离层方式对土壤氮磷淋溶阻控效应研究. 宗玉丽,李思林,于淼,李赞,冯健,郭玲玲. 2024
[3]秸秆还田对设施番茄产量和土壤磷素的影响. 孙玉禄,李杨,刘晓辉,高晓梅,敖静,白晓瑞. 2022
[4]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与肥料配施对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文廷刚,王维新,杜小凤,顾大路,杨文飞,钱新民,吴雪芬,王伟中. 2015
[5]内蒙古黄土高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日平,赵思华,高宇,韩云飞,任永峰,赵沛义. 2019
[6]秸秆还田对黄土风沙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高日平,赵思华,刁生鹏,高宇,任永峰,赵沛义,袁伟,高学峰. 2019
[7]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解占军,柳赟博,韩瑛祚,王秀娟. 2021
[8]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 葛选良,钱春荣,李梁,姜宇博,宫秀杰,吕国依. 2021
[9]内蒙古黄土高原秸秆还田对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刁生鹏,高日平,高宇,任永峰,赵沛义,袁伟,高学峰. 2019
[10]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栾天浩,刘云强,高阳,孙孟琪,王楠,梁烜赫,赵鑫,刘浩然,陈宝玉,王洪君. 2020
[11]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高日平,赵沛义,韩云飞,刘小月,杜二小,高宇,任永峰,李焕春,张鹏,梁广荣. 2020
[12]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高日平,赵沛义,韩云飞,刘小月,高宇,杜二小,任永峰,李焕春,张鹏,梁广荣. 2020
[13]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 葛选良,钱春荣,张锋,李梁,姜宇博,于洋,宫秀杰,郝玉波. 2022
[14]免耕种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宋勇,王宇先,赵蕾,徐妍,王冰雪,高盼,徐莹莹,杨慧莹. 2021
[15]黑龙江省半干旱区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徐妍,王宇先,赵蕾,于海林,王冰雪,刘悦,兰英. 2023
[16]垄膜沟播与秸秆还田对内蒙古黄土高原玉米农田土壤水分、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高日平,刘小月,杜二小,韩云飞,任永峰,高宇,赵沛义,李焕春,张鹏. 2021
[17]生态有机肥配施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晓东,鲁雪林,吴哲,王秀萍,刘广明,陶树明,刘雅辉,韩建均. 2021
[18]秸秆还田对黄壤农田氮、磷养分平衡的影响. 聂云,张雅蓉,李渝,刘彦伶,黄兴成,蒋太明. 2022
[19]秸秆还田方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王婷,丁宁平,周海燕. 2013
[20]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王秀娟,解占军,董环,赵颖,刘慧屿,娄春荣.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江淮地区苜蓿短期连作对后作高丹草生长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作者:李争艳;徐智明;李岩;李杨
关键词:苜蓿-高丹草轮作;高丹草生长;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环境
-
不同品质青稞种子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黄海皎;李杨;高小丽;拉巴扎西;田朋佳;尼玛央宗;常子慧;廖文华
关键词:青稞;品质;代谢组学;LC-MS/MS;差异代谢物
-
苯醚甲环唑胁迫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分析
作者:敖静;李杨;刘晓辉;高晓梅;孙玉禄;宋立群
关键词:农田土壤;苯醚甲环唑;高通量测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基于小孢子培养创制DW871矮秆彩色油菜新种质
作者:杨元雨;张瑞茂;黄莎;李杨;高志宏;王芳;王转转;王敏;赵德刚;宋莉;李超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产胚率;彩色油菜种质;DW871
-
秸秆粉构建隔离层方式对土壤氮磷淋溶阻控效应研究
作者:宗玉丽;李思林;于淼;李赞;冯健;郭玲玲
关键词:秸秆还田;隔离层;淋溶;土壤养分;阻控效应
-
马场马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乔海英;胡念之;王伟霞;刘晓辉;谭成成;张鹏举;李信涛
关键词: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马圆线虫;马副蛔虫
-
菌糠-蚯蚓-红托竹荪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构建技术研究
作者:陈飞;于广峰;韩冰;钟丽娟;柴林山;刘晓辉
关键词:菌糠;蚯蚓;红托竹荪;生态农业;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