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玉米田的种群消长规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聪

作者: 袁志华;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动态;种群密度;发生规律

期刊名称: 应用昆虫学报

ISSN: 2095-1353

年卷期: 2014 年 03 期

页码: 74-8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的发生规律,为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对山西省忻州市和晋中市玉米田的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在山西省忻州市的玉米田,越冬卵在5月下旬开始孵化,幼虫以玉米根系为食,6月中旬为幼虫的发生高峰期,部分老熟幼虫开始化蛹,6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出土,为害玉米叶片,8月初成虫种群数量达到最高峰,8月中旬以后随着玉米花丝大部分萎蔫,叶片开始衰老,玉米田间的成虫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10月中旬玉米田成虫基本消失,但是在杂草上还能发现少量的成虫。在山西省晋中市,玉米的生育期比忻州市晚10 d左右,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期也相对晚一些,但是种群数量的发生发展趋势基本是一样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靠近杂草的玉米田边比在玉米田中部的发生更重,而在成虫的发生高峰期,田边和田中间的种群密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双斑长跗萤叶甲在山西省1年发生1代,在山西省忻州市的发生期比晋中市的要早10 d左右,这与两地玉米田的不同的土壤性质、灌溉方式、玉米生育期等因素有关。

分类号: S435.132

  • 相关文献

[1]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 王振华,王宏富,刘鑫,王彦雯,张蕙祺. 2018

[2]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田间种群动态研究与防治建议. 王宇,王克勤,王晓曦,刘兴龙,王春. 2023

[3]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发生规律. 赵秀梅,郑旭,郭井菲,刘颖,罗宝君,王连霞,王立达,刘洋,李青超,王振营. 2021

[4]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玉米田的发生规律研究. 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2011

[5]三化螟卵寄生率和捕食率在不同水稻种植密度和生长期的变化规律. . 1991

[6]棉田牧草盲蝽三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比较分析. 张仁福,王伟,刘海洋,古丽加马丽·吐尔汗,姚举. 2018

[7]南疆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和空间分布. 王海诺,杨龙,张建民,陆宴辉. 2024

[8]西藏飞蝗发生规律的分析. 高松,学加热,涂雄兵,彭仕鼎,薛志平,张泽华. 2011

[9]湖北移栽油菜田牛繁缕的发生规律及防除策略. 吴新平,朱文达,魏守辉,张朝贤. 2006

[10]长沙市和临湘县小地老虎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 2013

[11]宁乡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彭兆普,曾小玲,廖国安,徐灵超. 2012

[12]2019-2021年河南省草地贪夜蛾监测方法与发生特点分析. 黄建荣,徐永伟,李国平,胡高,翟保平,崔艮中,王琳,刘杰,王振营,张国彦,封洪强. 2023

[13]春季西葫芦日光温室黄瓜花叶病毒病发生规律与防虫网的防控效果. 毛晓红,于毅,张秀霞,刘永杰,竺晓平,国家进,张安盛. 2017

[14]日光温室番茄褪绿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及其与Q型烟粉虱种群动态关系. 李娇娇,张秀霞,周仙红,于毅,国家进,张安盛. 2017

[15]湖南近三年褐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彭兆普,马明勇,傅强,李一波,邓龙飞. 2012

[16]早稻田摇蚊的发生及动态规律研究. 李志宇,傅强,胡阳. 2009

[17]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七种挥发物的EAG及行为反应. 郭丹丹,张志虎,陈静,王少山. 2018

[18]防治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杀虫剂室内筛选及田间防效试验. 陈彦,刘培斌,杜颖,王凯,马云龙,董怀玉. 2021

[19]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玉米花丝对产量的影响. 赵秀梅,郑旭,郭井菲,王立达,罗宝君,王连霞,李青超,刘洋,韩业辉,王振营. 2021

[20]种衣剂对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效评价. 赵秀梅,郑旭,王连霞,杨代斌,刘颖,刘洋,王立达,李青超,王振营.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