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豆玉米品种及不同间作模式对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颉健辉

作者: 颉健辉;杨相昆;张占琴;田海燕;曾凯;战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带状间作;间作模式;大豆品种;玉米品种

期刊名称: 新疆农垦科技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6 期

页码: 14-20

摘要: 为响应国家扩种大豆油料的号召,解决大豆和玉米争地矛盾,本试验开展新疆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和品种的筛选,选取5个大豆品种和7个玉米品种,设置2种不同的间作模式(模式1:大豆:玉米=8行:4行;模式2:大豆:玉米=6行:4行),以各作物单作为对照。得出以下结论:(1)大豆品种新大豆25号和NK0906-19,玉米品种垦玉4606和新玉77在两种模式下产量相对较高且差异较小,是适宜间作种植的大豆和玉米品种;(2)间作系统内玉米占群体产量的主导地位,适宜的带宽有利于玉米边际效应的发挥,提高间作系统的土地产出;(3)各作物产量较各自单作均有所降低,但大豆玉米间作系统的土地收益与单作大豆相比增加了1.5~1.8倍,而且模式2的收益较高。综上,筛选出适宜新疆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为新大豆25号和NK0906-19,玉米品种为垦玉4606和新玉77号,间作模式选择6行大豆4行玉米模式。研究可为新疆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后续的研究和技术推广提供一定参考。

分类号: S513%S565.1

  • 相关文献

[1]阴山北麓残茬间作带田土壤风蚀规律. 赵沛义,妥德宝,康暄,李焕春,段玉,张君,安昊,姚俊卿,付贵锁. 2011

[2]农牧交错带不同间套作模式的土地生产力. 苟芳,张立祯,董宛麟,于洋,邸万通,赵沛义,妥德宝,潘学标. 2013

[3]宁夏灌区青贮玉米/饲用高粱带状间作混收混贮技术. 杜建民,王占军,汪威,马雪鹏,何建龙,俞鸿千. 2023

[4]饲用高粱、青贮玉米带状间作苗后除草剂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杜建民,王占军,肖爱萍,张建勇,何建龙,蒋齐. 2024

[5]带田残茬带宽度及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试验. 赵沛义,妥德宝,李焕春,段玉,魏富所,安昊,贾有余,崔艳. 2011

[6]玉豆带状间作对春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 赵志刚,连金番,罗瑞萍,姬月梅,赵越. 2016

[7]针叶豌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唐文雪,马忠明,连彩云,张立勤. 2012

[8]红壤旱地花生//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吴艳,肖国滨,黄天宝,李亚贞,郑伟,肖小军,肖富良,吕伟生,叶川. 2018

[9]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和茶叶营养品质的影响. 刘腾飞,董明辉,张丽,顾俊荣,张国芹,钱辉. 2017

[10]甘肃兴电灌区油葵与不同作物间作模式研究. 王建成,杨思存,车宗贤. 2014

[11]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林洪鑫,潘晓华,袁展汽,肖运萍,刘仁根,汪瑞清,吕丰娟. 2018

[12]间作模式对幼龄菠萝蜜果园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颜彩缤,赵亚,肖敏,李少卡,范鸿雁. 2024

[13]科尔沁沙地南部果-草(粮)间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影响. 蔡倩,杜国栋,吕德国,何跃,姜涛,孙继军,于涛. 2010

[14]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钟壹鸣,张昂,王志勇,秦晓威,廖丽,吉训志,鱼欢. 2022

[15]镉胁迫对桑树与马铃薯间作植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王晓红,韩世玉,罗泽虎,张芳,孙运朋,吴康云. 2021

[16]关于橡胶园间作的思考与实践. 林位夫,曾宪海,谢贵水,张朝阳,安锋,王军,张希财,吴志祥,周立军. 2011

[17]玉米间作花生最佳模式探讨. 韦德斌,钟维,向英. 2016

[18]玉米与不同植物间作模式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李卓,刘茹捷,李新华,李丽莉,刘云,张燕,宋莹莹,王璐,门兴元. 2023

[19]不同间作模式对茶树光合生理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张厅,马伟伟,李兰英,李春华. 2016

[20]间作对茶园害虫的控制效果(英文). 韩宝瑜,董文霞,崔林.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