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豆胞囊线虫抗病侯选基因rhg1的InDe1标记发掘及与抗性的关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南海洋

作者: 南海洋;邱丽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InDe1;rhg1;大豆胞囊线虫;等位变异;候选基因;孢囊线虫;序列比对分析;侯选;颗粒无收;线剂

期刊名称: 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ISSN:

年卷期: 2008 年

页码: 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造成大豆减产的主要病害,一般造成产量损失5%~10%,严重发生地块减产3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每年由于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而造成的损失可达数十亿元采用轮作、杀线剂等防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其危害,但培育抗病品质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大豆胞囊线虫抗病候选基因rhg1(全长4995bp)的序列比对分析,通过对8个基因型的大豆胞囊线虫抗病候选基因rhg1(全长4995bp)的序列比对分析,发现5个InDels。利用发掘的InDel标记对33份大豆孢囊线虫抗感资源进行了鉴定,结合等位变异的分类发现rhg1-15的等位变异和基因型的抗感存在着关联。相关分子标...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利用KASP标记筛选含rhg1和Rhg4位点的大豆抗病资源. 练云,李海朝,李金英,周扬,王仕伟,张辉,雷晨芳,武永康,张晶鹏,卢为国. 2021

[2]大豆孢囊线虫的诊断技术. 欧师琪,刘学敏. 2005

[3]浙春3号及其亲本和后代品系抗花叶病毒病基因型的分子标记辅助鉴定. 徐芸,袁凤杰,徐惠超,关荣霞,朱文英,刘章雄,常汝镇,曲延英,邱丽娟. 2005

[4]大豆抗胞囊线虫病种质rhg_1和Rhg_4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邱丽娟,常汝镇,王文辉,Perry Cregan,Dechun Wang,Yiwu Chen,马凤鸣. 2003

[5]大豆的孢囊线虫抗性研究新进展. 彭德良. 2016

[6]大豆的孢囊线虫抗性研究新进展. 彭德良. 2016

[7]Race法扩增4株鸭肝炎病毒3′末端序列及其克隆分析. 邵泽香,韦强,崔言顺,鲍国连,刘燕,季权安. 2009

[8]苎麻和大蒜FLOWERING LOCUS T基因家族比较和进化分析. 高馨悦,严理,刘头明. 2021

[9]来源于嗜热真菌Achaetomiumsp.Xz8的高比活性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及其应用研究. 涂涛,孟昆,柏映国,石鹏君,罗会颖,姚斌. 2013

[10]新疆、甘肃和河南部分地区甜瓜瓜类蚜传黄化病毒分子变异初步分析. 吴洋,刘莉铭,彭斌,古勤生. 2017

[11]香蕉EST-SNP标记的开发. 赵涛,王静毅,刘菊华,徐碧玉,金志强. 2019

[12]ERF转录调控因子TERF1在糖应答反应中的调控功能. 李昂,张执金,王俊英,张海文,黄荣峰. 2006

[13]我国大豆孢囊线早抗源筛选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崔文馥. 1998

[14]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7号生理小种的研究初报. 张东生,陈森玉. 1987

[15]大豆抗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新品种的选育研究. 赵荣娟,王岚,颜清上,陈品三,李强. 2002

[16]艾球孢囊线虫(Globodera artemisiae)在我国的发现初报. 郑经武,马承铸. 1994

[17]中华孢囊线虫──Heterodera sinensis sp.nov.新种的发现初报. 郑经武. 1994

[18]甘肃天祝农牧区燕麦田孢囊线虫调查及种类鉴定. 赵鹏,徐鹏刚,坚晋卓,彭德良,李惠霞. 2016

[19]小麦抗孢囊线虫病基因发掘及分子定位研究进展. 侯璐. 2018

[20]大豆重组自交系Jinf F_(10)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分析研究. 史宏,任小俊,马俊奎,王勇,赵晶云,刘学义.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