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蔺国仓

作者: 蔺国仓;任向荣;杨净;张润龙;宁成博;陶建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球孢白僵菌;螟黄赤眼蜂

期刊名称: 中国植保导刊

ISSN: 1672-6820

年卷期: 2016 年 36 卷 06 期

页码: 30-32+2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本试验连续3年利用性诱剂监测亚洲玉米螟发生期,应用球孢白僵菌150~240 g/hm~2灌心,防治1代玉米螟,植株平均防效达87.3%;分3~4次释放螟黄赤眼蜂120万头/hm~2,防治2代玉米螟,有效降低玉米穗部虫口数量,平均防效69.3%。防控区玉米商品化率提高6.9%~9.8%,平均增产10.6%。结果表明,利用性诱剂监测,结合球孢白僵菌灌心、投放赤眼蜂可以做到精准防治,进行秸秆粉粹回收又可降低玉米螟基数。

分类号: S435.132

  • 相关文献

[1]利用生命表评价低温冷藏米蛾卵对繁育螟黄赤眼蜂及寄生亚洲玉米螟效果的影响. 王振营,冯新霞,李敦松,张宝鑫. 2013

[2]辽宁沈阳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发生动态及监测技术研究. 刘培斌,王凯,张海东,陈彦,董怀玉. 2020

[3]亚洲玉米螟新型性诱芯的诱蛾性能研究. 王振营,盛如,吕跃星,王小奇,盛承发. 2013

[4]生姜主要害虫性诱剂诱捕效果及田间应用初探. 张立君,王璇,李劲松,梁桂梅,王琳,朱国仁. 2014

[5]不同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的诱捕效率及在种群监测中的应用. 韩海亮,章金明,包斐,刘敏,赵福成,谭禾平,王桂跃,吕要斌. 2021

[6]亚洲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曹丽萍. 2021

[7]哈尔滨地区不同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效果研究. 王宇,王克勤,王晓曦,刘兴龙,王春. 2023

[8]利用荧光观测明确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增效作用. 杨芷,路杨,张庆贺,毛刚,徐文静,赵宇,隋丽,崔璐璐,张正坤,李启云. 2020

[9]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生测方法比较研究. 关兵兵,张军,徐文静,李启云. 2014

[10]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取食行为的影响. 隋丽,徐文静,朱慧,张正坤,费泓强,陈日曌,汪洋洲,李启云,路杨. 2020

[11]微生物农药联合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张云月,汪洋洲,高月波,毛刚,张强,刘剑. 2022

[12]新疆亚洲玉米螟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郭文超,何江,许建军,吐尔逊,谭勇峰,毛刚,田志来. 2005

[13]吉林省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与亚洲玉米螟化性相关性分析. 张正坤,孟鑫睿,张佳诗,徐文静,李启云,冯树丹. 2015

[14]二种交配型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的生态控制作用. 冯树丹,李晓慧,汪洋洲,张军,徐文静,张正坤,王德利,李启云. 2017

[15]亚洲玉米螟高致病性球孢白僵菌菌株筛选及田间防治试验. 胡本进,李昌春,徐丽娜,周子燕,胡飞,王向阳,李增智. 2013

[16]蝉蜕诱导对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影响的研究. 关兵兵,王冰,刘艳微,孟鑫睿,李晓慧,张佳诗,徐文静,李启云,冯树丹. 2014

[17]冷藏米蛾卵对子代螟黄赤眼蜂质量的影响. 易帝玮,肖榕,赵云龙,李敦松,张古忍. 2014

[18]酢浆草和车轴草作为螟黄赤眼蜂田间蜜源植物的可行性分析. 赵燕燕,田俊策,郑许松,徐红星,鲁艳辉,杨亚军,臧连生,吕仲贤. 2017

[19]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寄生效果评价. 袁曦,邓伟丽,郭义,王志烘,李敦松. 2022

[20]5种杀虫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螟黄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 朱文雅,张烨,李唐.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