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半干旱区仁用杏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白伟

作者: 白伟;孙占祥;郑家明;杜桂娟;蔡倩;冯良山;杨宁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仁用杏间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当量比;风沙半干旱区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气象

ISSN: 1000-6362

年卷期: 2017 年 09 期

页码: 574-58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探明仁用杏与作物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提出适合东北风沙半干旱区最优的农林间作模式,2012-2013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仁用杏作物间作进行试验,设置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谷子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仁用杏单作、花生单作、谷子单作和甘薯单作7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和水分当量比4个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产量影响显著(P<0.05),间作花生、谷子、甘薯产量比单作平均减少65.1%、54.3%、64.7%,而对仁用杏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表明,仁用杏谷子间作水分竞争关系最小,仁用杏与甘薯间作水分竞争强烈。仁用杏作物间作系统的水分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出较好的水分优势,其中仁用杏谷子间作系统的水分优势最明显,水分当量比达1.45,分别比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高8.2%和9.9%。综合分析认为,仁用杏谷子间作最适宜当地生态环境,在东北风沙半干旱区持续雨养农业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分类号: S344.2`S662.2

  • 相关文献

[1]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蔡倩,孙占祥,王文斌,白伟,杜桂娟,张悦,张哲,冯晨,向午燕,赵凤艳. 2022

[2]玉米/大豆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安颖蔚,史书强,冯良山,张鹏. 2016

[3]辽西半干旱区玉米与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高砚亮,孙占祥,白伟,冯良山,杨宁,蔡倩,冯晨,张哲. 2017

[4]风沙半干旱区旱地玉米提高降水生产效率的栽培技术研究. 肖继兵,杨久廷,辛宗绪,孙占祥,张玉龙,郑家明,侯志研. 2009

[5]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及水分利用. 董宛麟,张立祯,于洋,苟芳,赵沛义,妥德宝,潘学标. 2012

[6]提高阜新旱区农田降水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 刘洋,于希臣,李传本,郭小坡,李宏霞,党旭辉,王洪昆,刘立国,张晓红. 2003

[7]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旱作农田水资源研究. 冯良山,孙占祥,郑家明,侯志研,惠成章,刘可杰. 2008

[8]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绿肥种植产业发展探讨. 赵艳,关冰,郑晓,吕林有. 2024

[9]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生态治理对策与建议. 赵艳,关冰,于国庆. 2016

[10]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发展生态型草地畜牧业的探讨. 赵立仁,吕林有,王巍,韩志松. 2011

[11]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发展马铃薯膜下滴灌的探讨. 苏君伟,赵艳,王海新. 2012

[12]辽西风沙半干旱区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研究. 孙占祥. 1998

[13]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花生生态防风蚀技术初探. 潘德成,吴祥云,王慧新,吴占鹏. 2010

[14]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赵刚,樊廷录,李尚中,王国宇,杨晨. 2008

[15]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品种抗旱特性的研究. 任永峰,赵举,张永平,白海. 2011

[16]马铃薯种子播前抗旱处理技术研究. 任永峰,赵举,路战远,赵沛义,张永平. 2013

[17]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杨蕊菊,柴守玺,马忠明,车宗贤,包兴国,张久东. 2011

[18]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马明生,樊廷录,王淑英,李尚中,赵刚. 2010

[19]播种方式对旱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影响. 刘晓伟,何宝林,康恩祥,郭天文. 2011

[20]甘肃陇东黄土高原一年生饲草生产性能综合评价研究. 张清平,田莉华,蒋海亮,刘渊博,沈禹颖.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