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耕配合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董建新

作者: 董建新;宋文静;丛萍;李玉义;逄焕成;郑学博;王毅;王婧;况帅;徐艳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颗粒;土壤耕作;土壤物理性质;团聚体稳定性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13 期

页码: 2789-280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针对黄淮烟区植烟田由于化肥投入较高、耕作频繁造成的土壤板结、通透性降低、水稳性团聚体数量下降等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问题,探讨通过秸秆颗粒还田与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年田间定位试验,以旋耕+不施秸秆颗粒(RG0)为对照,设置3种秸秆颗粒用量(G1:2 250 kg·hm-2、G2:4 500 kg·hm-2、G3:6 750 kg·hm-2)与2种耕作方式(旋耕:R、深翻:T)的交互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与RG0相比,3年间RG处理易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幅6.7%—16.5%,而TG处理易显著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幅3.0%—9.8%,秸秆颗粒高量还田降低比率最高。(2)RG处理提升0—2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的效果显著,其中RG3较RG0提升14.9%(2017年);增加秸秆颗粒用量提升20—4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显著,其中RG3较RG0提升18.0%(2018年)。(3)RG3与TG3处理显著提高0—20 cm与20—4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最高达17.9%与14.6%(2017年),但仅RG2与RG3处理显著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4)RG处理在还田后期对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升作用显著;>2 mm、<0.106 mm、0.5—1 mm、0.106—0.25 mm与1—2 mm粒级团聚体是影响0—2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的主要因子(Exp>66%),而0.5—1 mm与0.106—0.25 mm粒级团聚体是影响20—4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的主要因子(Exp>48%)。【结论】秸秆颗粒用量6 750 kg·hm-2配合旋耕处理可同时降低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提升持水性能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且聚类分析也表明该处理促使土壤物理特性居于一类水平,是能有效改善当地烟田土壤物理结构的可行措施。

分类号: S141.4%S152

  • 相关文献

[1]秸秆颗粒排放装置的结构与参数设计. 李景龙,马星,张旭东,周伟艳. 2015

[2]1KGL-3型保水保肥联合整地机的研制. 张旭,尤晓东,章惠全,程晋. 2021

[3]沈阳市沈北新区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现状. 安鹤峰. 2021

[4]粉碎与颗粒秸秆高量还田对黑土亚耕层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应. 丛萍,逄焕成,王婧,刘娜,李玉义,张莉. 2020

[5]秸秆颗粒不同量还田对设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永庆,张莉,王鑫博,董睿潇,李玉义,张宏媛,逄焕成,王婧. 2023

[6]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的多重分形特征. 周虎,李保国,吕贻忠,郑金玉,刘武仁. 2010

[7]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梅楠,刘琳,隋鹏祥,张文可,田平,王沣,苏思慧,王美佳,孟广鑫,齐华. 2017

[8]作物格局、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对农田杂草发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赵玉信,杨惠敏. 2015

[9]土壤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麦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祥菊,周炜,王子臣,盛婧,陈留根. 2016

[10]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黄淮海夏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幸,邢兴华,徐泽俊,齐玉军,季春梅,吴存祥. 2017

[11]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马爱平,王娟玲,靖华,王裕智,逯腊虎,崔欢虎. 2009

[12]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肖小平,李超,汤文光,郭立君,汪柯,程凯凯,潘孝晨,孙耿. 2019

[13]应用耕作指数评价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张明园,孙国峰,汤文光,陈阜,张海林. 2011

[14]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对稻季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张岳芳,郑建初,陈留根,王子臣,朱普平,盛婧,王亚雷. 2009

[15]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季CH_4排放的影响. 张岳芳,郑建初,陈留根,王子臣,朱普平,盛婧,王亚雷. 2010

[16]土壤-耕作工具相互作用建模分析研究现状. 宋禹莹,郑炫,刘进宝,杨怀君,李帆,胡赫岩. 2024

[17]稻麦两熟制农田稻季温室气体甲烷及养分减排研究. 郑建初,陈留根,张岳芳,郭智,肖敏,刘红江,王子臣. 2012

[18]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双季稻区水稻植株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肖小平,李超,汤文光,郭立君,程凯凯,汪柯,潘孝晨,李微艳. 2019

[19]松辽平原中部地区应对气候干旱变化的土壤耕作技术. 尹小刚,刘武仁,郑洪兵,张海林,褚庆全,文新亚,殷鹏飞,陈阜. 2012

[20]东北春玉米耕地合理耕层构造研究. 王立春,马虹,郑金玉.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