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模式与密度对机收芝麻产量形成和机收特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桐梅

作者: 高桐梅;王东勇;李丰;张鹏钰;田媛;栾晓刚;高东亮;卫双玲;付锦州;戎亚思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芝麻;产量;机收特性;种植模式;种植密度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24 年 39 卷 006 期

页码: 135-14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索芝麻机收种植模式,达到高产、稳产、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种植目标,以抗落粒芝麻新品种豫芝ND837为试材,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种植模式,设宽窄行(Z1,宽行60 cm、窄行20 cm)、四行一带(Z2,行距30 cm、带间距60 cm)、八行一带(Z3,行距30 cm、带间距60 cm)和等行距种植(Z4,行距30 cm),副区为密度,设18.0(M1),22.5(M2),27.0(M3),31.5万株/hm2(M4),研究种植模式和密度对芝麻光合特性、生物量、产量和机收特性的影响,为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种植模式和密度对芝麻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产量和机收特性均有显著影响。在同一种植模式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SPAD值、单株生物量逐渐下降,表现为其大小M1>M2>M3>M4,群体生物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种植模式间,净光合速率、SPAD值、单株生物量和群体生物量大小均表现为Z1>Z2>Z3>Z4;在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共同影响下,Z1M1的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最大,单株生物量也以Z1M1最高,为59.76 g/株,群体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以Z1M3最高,分别为13 032.97,1 719.87 kg/hm2。随种植密度的提高,植株整齐度趋于一致,茎秆直径减少,单株结蒴能力降低,成熟期倒伏率也逐渐降低,大小表现为M1>M2>M3>M4;不同种植模式间,倒伏率大小总体表现为Z1>Z2>Z3>Z4;在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共同影响下,Z3M1倒伏率最高为17.51%,Z4M4最低为7.97%。在设置试验条件下,Z1M3处理芝麻产量水平最高,成熟期农艺性状和机收特性较佳。

分类号: S565.3

  • 相关文献

[1]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种植模式对制种玉米生长影响. 秦京涛,邓忠,宗洁,张友良,杨开静. 2018

[2]种植模式对高密度下不同耐密性大豆品种根形态的影响. 王冬昭,饶德民,李琪瑞,程彤,于德彬,孟凡钢,赵婧,闫晓艳,邱强,张伟. 2023

[3]宽窄行结合高密度栽培有效提高糯高粱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 高杰,李青风,汪灿,张国兵,周棱波,赵强,邵明波,彭秋. 2024

[4]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中芝11产量及产量要素的影响. 王晓玲,张秀荣,李春清. 2006

[5]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李丰,高桐梅,苏小雨,魏利斌,王东勇,田媛,李同科,杨自豪,卫双玲. 2022

[6]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 罗方,杨恒山,张玉芹,何冬冬,刘志雄. 2019

[7]宽厢宽幅种植模式不同种植规格对果蔗产量及蔗地经济效益的影响. 李向勇,朱文华,刘鹏飞,卢加举. 2011

[8]宽窄行和宽厢宽幅2种种植模式对果蔗产量的影响. 李向勇,朱文华,张正学,卢加举,刘鹏飞. 2011

[9]不同种植模式对芭蕉芋产量的影响. 周明强,周正邦,龚德勇,欧珍贵,刘凡值. 2009

[10]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威芋3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芶久兰,孙锐锋,何佳芳,秦松,肖厚军,周瑞荣,袁玲. 2011

[11]有机培肥方式对设施蔬菜-水稻种植模式产量及肥力的影响. 沈明星,姚月明,刘凤军,吴彤东,陆长婴. 2004

[12]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慈艳华,边丽梅,霍剑锋,孟繁盛,郑伟,张丽妍,郝春雷,董喆,张昊. 2015

[13]陇中旱地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亚宏,高世铭,张伟,王润佳. 2009

[14]稻田不同种植模式水稻氮肥施用效应的研究. 刘建,魏亚凤,徐少安. 2005

[15]喀什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蒋从军,王为然,林涛,沙红,刘志清,王亮,郑子漂. 2020

[16]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张恒恒,张恒恒,王香茹,胡莉婷,庞念厂,贵会平,董强,阮康,宋美珍,张西岭. 2020

[17]种植模式对棉花农艺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马锦颖,王方永,韩焕勇. 2019

[18]种植模式和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方彦杰,秦安振,雍蓓蓓. 2019

[19]轮作对土壤肥力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2019

[20]不同种植模式对高粱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王劲松,董二伟,焦晓燕,武爱莲,白文斌,王立革,郭珺,韩雄,柳青山.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