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早籼稻“中早39”的高产育种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季芝娟

作者: 季芝娟;曾宇翔;梁燕;杨长登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籼稻;中早39高产;育种;生理

期刊名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ISSN: 1671-8135

年卷期: 2017 年 12 期

页码: 21-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高产早籼嘉育253和高产抗稻瘟病早籼品种中组3号为亲本,采用分离世代自然病圃鉴定结合稻瘟病混合菌株人工接种抗性筛选方法,通过系谱法和产量比较试验,最终选育获得高产抗稻瘟病早籼稻新品种中早39。对超级早籼稻品种中早39及其系谱亲本嘉育253和中组3号进行产量相关性状、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和光合色素含量等测定和比较分析,发现中早39的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优于其系谱亲本,库容优势明显;中早39在齐穗后20天保持最高的净光合速率,其叶面积指数和各光合色素含量也优于系谱亲本;因此,中早39具有超高产光合生理特性。育种初期选用了高产亲本,且在生育后期中早39比其系谱亲本具有更优的光合生理特性,是水稻高产育种中优良性状的整合和后期功能型超级稻特性的体现;中早39超高产优势来自于品种选育过程中源库的优化、株叶形态的改善;中早39的选育研究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参考信息。

分类号: S511.21

  • 相关文献

[1]籼粳杂交稻米胶稠度的遗传. 汤圣祥,张云康. 1996

[2]早籼稻品种遗传改良进程中株型的演变特征. 袁江,王丹英,丁艳锋,廖西元,章秀福,王绍华. 2009

[3]利用CRISPR/Cas9敲除OsNramp5基因创制低镉籼稻. 龙起樟,黄永兰,唐秀英,王会民,芦明,袁林峰,万建林. 2019

[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降低籼稻057的直链淀粉含量. 张士陆,倪大虎,易成新,李莉,汪秀峰,王宗阳,杨剑波. 2005

[5]华南双季“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高云. 2006

[6]稻直立穗型性状分子标记开发及籼稻直立穗型育种探讨. 韦绍丽,刘驰,周维永,马增凤,黄大辉,刘亚利,陈乔,杨新庆,杨朗,白德朗,李容柏. 2008

[7]水稻耐盐性遗传与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李俊英,王加冕,代明笠,彭丹丹,欧晓雪,刘环,邱先进,徐建龙,杨隆维,邢丹英. 2014

[8]小麦育种工作40年回顾. 林作楫,揭声慧. 1999

[9]早籼稻空间诱变新品种“浙101”的选育. 严文潮,孙国昌,俞法明,吴伟,徐建龙,刘庆龙,金庆生. 2006

[10]诱发籼稻早熟同型系的研究:I.早熟同型系的发生及其规律. 陈秀兰,柳学余. 1999

[11]籼三系强优恢复系育的有效途径-籼掺粳恢恢交低世代测鉴. 姚立生,高恒广. 1997

[12]诱发籼稻早熟同型系的研究Ⅱ.早熟同型系与籼稻生态类型的关系. 陈秀兰,杨鹤峰,何震天,韩月澎,柳学余. 2001

[13]诱发籼稻早熟同型系的研究 Ⅲ.早熟同型系的发生与不同系谱亲缘的关系. 陈秀兰,杨鹤峰,何震天,韩月澎,柳学余. 2002

[14]不同施氮水平下籼稻和粳稻的产量响应差异. 李敏,李树杏,张洪程. 2013

[15]籼稻温敏核不育系6311S的高产繁殖技术. 黄培英,王际凤,施文娟,王成招,陆作楣. 2011

[16]中熟籼稻和粳稻的高产生育特性比较. 李敏,张洪程,姬广梅. 2013

[17]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质利用研究进展. . 1990

[18]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与早熟性遗传研究. 盛孝邦,段美娟. 2000

[19]几种水稻籼型恢复系和不育系离体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 严钦泉,邓启云,刘选明,周朴华,李祥,储成才. 2002

[20]籼型水稻新半矮秆基因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陈庭木,王多明,吕孝财,方兆伟,樊继伟,潘启民,徐大勇.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