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提前造墒灌水对玉米后期光合与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党红凯

作者: 党红凯;曹彩云;郑春莲;杜雄;马俊永;李科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造墒灌水;光合特性;产量

期刊名称: 农业机械学报

ISSN: 1000-1298

年卷期: 2015 年 46 卷 10 期

页码: 127-135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于2011—2012年玉米生长后期,进行小麦分期提前造墒灌溉(设置9月20日、9月25日、9月30日灌溉3个水平,不灌水为对照,分别用I9.20、I9.25、I9.30和CK表示)单因素试验,研究小麦提前造墒灌溉对夏玉米后期光合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后期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CK为"双峰"曲线,其他处理为"单峰"曲线。Pn日变化均值以I9.20与I9.25处理较高,2年同品种处理间棒3叶叶源量(LSC)也以I9.20与I9.25处理较高。与光合特性不同,茎秆糖分含量以CK较高,其他处理较低。不同灌水模式还对玉米灌浆有一定影响,I9.20、I9.25处理的最大灌浆速率及灌浆平均速率较大,灌浆活跃期较长,快增期百粒质量积累量较多,百粒质量与籽粒产量较高。另外,水分处理还对干物质再分配有一定影响,吐丝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表现为I9.25>I9.20>I9.30≥CK。可见,河北平原小麦适期提前造墒灌溉,改善了玉米群体光合性能,促进了吐丝后同化物向籽粒运转,提高了籽粒产量。综上所述,本研究条件下小麦造墒灌水建议提前于9月20—25日。

分类号: S512.11`S513

  • 相关文献

[1]隔沟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李彪,孟兆江,申孝军,刘小飞,常晓. 2018

[2]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赵霞,张绍芬,刘天学,李潮海,梅沛沛,王小星. 2008

[3]花期前后干旱胁迫对复水后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张俊杰,陈金平,汤钰镂,张锐,曹红章,王丽娟,马梦金,王浩,王泳超,郭家萌,KRISHNA SV Jagadish,杨青华,邵瑞鑫. 2023

[4]四甲基戊二酸对夏玉米光合生产特征的调控效应. 马正波,董学瑞,唐会会,闫鹏,卢霖,王庆燕,房孟颖,王琦,董志强. 2020

[5]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颜为,李晓靖,赵瑞君,张春艳,郭玉利,黄萌,李杰文,刘波,丁一,丁照华,齐世军,薛艳芳,崔振岭. 2023

[6]不同氮磷配施比对夏玉米花后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李欢,鲁溢超,王良,张慧,高英波,李宗新,刘开昌,王成雨,朱英华,钱欣. 2023

[7]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中定位水氮组合对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郭丽,张凤路,贾秀领,任会芳,董志强,张丽华,邢素丽. 2010

[8]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养分和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卫玲,刘卫玲,程思贤,李娜,吴健,杨丽,李潮海,赵亚丽. 2020

[9]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增产潜力分析. 吕丽华,董志强,王学清,刘茜,张丽华,贾秀领. 2019

[10]长期垄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俊红,邵运辉,刘瑞,丁志强,李舞,张洁,吕军杰,姚宇卿. 2020

[11]冬小麦生长季不同灌溉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王海霞,李玉义,任天志,逄焕成. 2011

[12]黄淮海平原地区深松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夏玉米节水增产的影响. 强小嫚,张凯,米兆荣,刘战东,王万宁,孙景生. 2019

[13]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生长影响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例. 肖薇薇,许晶晶. 2016

[14]土壤肥力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地力贡献率和土壤容重的影响. 郭丽,郑春莲,曹彩云,党红凯,马俊永,李科江. 2016

[15]水氮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利用效应研究. 吕丽华,董志强,张经廷,张丽华,梁双波,贾秀领,姚海坡. 2014

[16]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小麦-玉米推荐施肥效应研究. 王宜伦,白由路,王磊,刘举,韩燕来,谭金芳. 2015

[17]夏玉米生育后期“一水两用”技术对玉米产量以及冬小麦播种前土壤储水量的影响. 侯大山,李月华,李娟茹,高倩,卫计运. 2017

[18]氮肥减量及秸秆替代过量氮肥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素淋失风险研究. 杨晓梅,尹昌斌,李贵春,南云不二男,Nagumo Fujio. 2016

[19]土壤肥力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一夏玉米产量 地力贡献率和土壤容重的影响. 郭丽,郑春莲,曹彩云,党红凯,马俊永,李科江. 2016

[20]肥料分层深施对旱作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耿伟,薛绪掌,王志敏.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