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宋振硕

作者: 宋振硕;卫聿铭;李铁汉;项丽慧;张应根;陈林;宁井铭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花果香红茶;贮藏;感官品质;代谢组学;生化成分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24 年 002 期

页码: 258-267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年份(0、1、2、3 a)花果香红茶风味感官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花果香红茶中挥发性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的感官品质影响显著,室温贮藏3 a茶叶失去花果香品质特征,以陈酸等品质特征为主。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均可将供试茶样划分成不同年份的4个类群,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从不同贮藏年份花果香红茶中筛选出芳樟醇、顺式-β-罗勒烯、己酸等15种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VIP)>1和P<0.05),茶氨酸、表儿茶素、葡萄糖酸等154种非挥发性差异化合物(VIP>2和P<0.05)。挥发性化合物中芳樟醇、己醛、顺式-β-罗勒烯、2-戊基呋喃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减少,而己酸、二氢猕猴桃内酯、1-乙基-2-甲酰基吡咯、反式-β-紫罗兰酮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增加。非挥发性化合物中大部分氨基酸类、核苷酸类、糖类、茶多酚等的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减少,而有机酸和脂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多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花果香红茶贮藏过程的风味品质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引导市场理性存茶和科学消费。

分类号: TS272.52

  • 相关文献

[1]湖南沅陵4种绿茶品质成分分析. 黄浩,唐睿,银霞,钟妮,郑红发. 2017

[2]不同光质萎凋对白牡丹茶品质的影响. 黄藩,唐晓波,张成,罗凡,叶玉龙. 2021

[3]茶树新品系新选801和新选807的白茶适制性鉴定. 孔祥瑞,杨军,王让剑,郭吉春. 2013

[4]高香型涌溪火青茶加工方法研究. 王文杰,董永泓,雷攀登,吴琼,项德财. 2013

[5]朵贝茶感官品质与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王徐,赵雪,郭建军,蔡云,任欢,任羡,李航. 2021

[6]萎凋失水率对瑞香绿茶品质的影响. 陈志辉,陈常颂,游小妹,林郑和,钟秋生. 2012

[7]变温萎凋技术对贡眉白茶品质的影响. 黄藩,王迎春,叶玉龙,龚雪蛟,黄颖博,熊元元. 2022

[8]冬春季低温期茶园覆盖转光膜的生理生态效应. 刘嘉裕,胡海涛,刘晓瑭,陈震东,梁成额,唐颢. 2023

[9]20个抹茶产品品质特点及生化成分分析. 俞露婷,陈美春,陈红平,陈利燕,金迪,傅尚文,金寿珍. 2022

[10]基于碣滩茶质量标准等级的代表性企业产品品质差异分析. 黄怀生,黎娜,钟兴刚,舒珲,唐睿,陈大海,邓传建,张艳,粟本文. 2023

[11]仁化白毛茶生化成分与成品白茶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乔小燕,吴华玲,韩雪文,王曦,卓敏,邵燕华,谢汉茂,陈栋. 2015

[12]不同干燥方式下黑毛茶风味品质的比较分析. 赵熙,钟妮,余鹏辉,黄浩,周浩,谭正初,郑红发. 2022

[13]白茶感官品质与化学成分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孔祥瑞,王让剑,杨军,郭吉春. 2013

[14]烘焙对冷藏后名优绿茶主要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黄藩,罗凡,张翔,胥亚琼,尧渝,李兰英,龚雪蛟. 2022

[15]红光和黄光萎凋对白毫银针及寿眉白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黄藩,张厅,尧渝,夏陈,刘飞,罗凡,张成. 2021

[16]响应面设计优化工夫红茶萎凋工艺参数. 滑金杰,袁海波,江用文,汪芳,陈根生,刘千录. 2015

[17]陈年茯砖茶品质分析. 赵熙,黄怀生,郑红发,银霞,黄静,钟兴刚. 2014

[18]外源酶处理对黑毛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赵熙,黄浩,钟妮,余鹏辉,郑红发. 2019

[19]茶树新品系苦茶21-1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李赛君,段继华,黄飞毅,雷雨,罗意,康彦凯,丁玎. 2018

[20]绿茶贮藏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黄浩,银霞,黄怀生,粟本文,郑红发.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