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机构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主要开展旱地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旱农地区提供优异种质资源与旱作节水技术及产品
简介:山西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成立于1997年11月。1999年被列为山西省基础性研究农业生态学重点学科点。2009年省科技厅批准建立“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省发改委批准成立“山西省旱作节水工程实验室”,2016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黄土高原东部旱作节水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要开展旱地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旱农地区提供优异种质资源与旱作节水技术及产品。现有旱作节水技术和种质资源创新两大优势学科,同时,还开展中药材、杂粮、抗旱生理等学科的研究。是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和“旱作节水农业作物高效用水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多次被评为院 “模范单位”、“先进研究所”、“农技推广示范行动先进研究所”。 中心现有职工45名,其中研究员6名,副研究员8名;博士6名,硕士15名,硕士生导师3人,政府特贴专家1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1名,山西省产业领军人才2名。设有旱作节水、种质资源创新、作物化控、农业物理、技术推广五个研究室。拥有价值3800余万元仪器设备,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建设了五个旱作节水研究示范基地。 中心成立十几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行业专项、国家“863”、 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及省重大专项等项目,年均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组织了由旱农中心牵头,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水科院、中北大学及山西农科院相关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参加的研究攻关队伍,成立了“山西省旱作节水产业技术联盟”,一方面立足前沿、积极储备,一方面深入一线,强化支撑,有力促进了学科建设,有效服务了“三农”,为发展旱作节水现代农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保鲜研究所
研究主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果蔬采后生理研究、贮藏保鲜技术及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果蔬保鲜膜、保鲜剂等保鲜材料的研发;果蔬采后侵染性病害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种类研究;果蔬采后生物防治技术及机理研究;果蔬节能贮藏设施等相关技术研究。
简介:"一、方向任务 我所是专业从事农产品采后生理、采后病理、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及保鲜产品研发的科研机构,曾承担国家 “六五”、“七五”、农业部“八五”及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科研任务。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果蔬采后生理研究、贮藏保鲜技术及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果蔬保鲜膜、保鲜剂等保鲜材料的研发;果蔬采后侵染性病害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种类研究;果蔬采后生物防治技术及机理研究;果蔬节能贮藏设施等相关技术研究。二、人员结构 全所在职职工2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7人;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 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1人。三、科研条件 研究所现有办公及实验室面积3700 m2。设有不同温度试验冷库6间(共计90 m2)、中试冷库4间(共计240 m2)、采后生理实验室、采后病理实验室、仪器分析室等,建有中试冷库试验基地(共计800 m2);研究条件包括气调贮藏配气系统、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色彩色差仪、压差式气体渗透仪、果蔬呼吸测定仪、减压冷藏工艺实验柜、智能温度巡检仪、微分干涉相差(DIC)显微镜、显微专业成像系统、倒置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蛋白分析仪等大型仪器30余台套,是国内从事果蔬采后生理、采后病理和贮运保鲜技术研究设施条件最好的科研机构之一。四、科技成果 承担国家、省、院级研究项目70余项,其中49项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6项,山西省星火科技奖2项,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2项,获得国家专利14项,发表科技论文170余篇。五、科技开发 研究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节能型果蔬保鲜冷库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工作。研发的保鲜产品有高效乙烯去除剂、SX-4号葡萄保鲜剂、葡萄采前防落保鲜剂、荔枝护色保鲜剂、鲜枣专用保鲜袋、保鲜剂、青椒、蒜薹保鲜剂、葡萄运输保鲜纸等;以节能型果蔬保鲜冷库的设计建造为龙头,带动专业化保鲜技术和保鲜产品的推广,形成了“节能型保鲜库设计建造+保鲜产品应用+保鲜技术培训”的推广模式。 累计在全省11个地市设计、建造节能型果蔬保鲜冷库1000多座,推广“高效乙烯去除剂”500万袋、葡萄运输保鲜纸500余万张,产品销往山西、河北、新疆等地,可用于上万吨各类水果的贮运,促进了我省及周边省份保鲜产业的发展。"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形成了光谱、养分、环境及玉米产量四个测试分析系统
简介:"前身为2003年成立的山西省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管理服务中心,2010更名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现有职工38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人(正高4人,副高7人),中级17人;博士6人,硕士12人。 中心下设7个科室,分别为综合办公室、财务科两个管理科室;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沼气及设施技术、农业技术及社会化服务三个研究室;《山西农业科学》和《村委主任》两个编辑部。 建有生理生态、温室工程、微生物、沼气、基质和玉米种植资源创新六个实验室。配套光合测定仪、调制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光谱分析仪、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连续光谱扫描式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土壤呼吸仪及DGGE分析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30余台套,形成了光谱、养分、环境及玉米产量四个测试分析系统。建有东阳设施循环农业中试基地,运城、临汾苹果(梨)高光效树形示范基地及中部晚熟玉米区高产示范基地。"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承担东阳试验示范基地管理;开展农作物栽培、保护地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农业水肥高效综合利用、农业机械与农艺配套等研究;提供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及综合配套技术服务;承担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及培训任务。
简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由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特种渔类研究所更名),内设5个(科、室),分别为综合办公室、东阳试验示范基地管理科、计财科、科研办公室、开发推广办公室以及若干项目研究小组。现有职工21人,科技人员19人,其中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11人。 中心主要职责任务是: (一)承担东阳试验示范基地管理; (二)开展农作物栽培、保护地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农业水肥高效综合利用、农业机械与农艺配套等研究; (三)提供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及综合配套技术服务; (四)承担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及培训任务。"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饲料兽药研究所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动物营养、饲料配方、饲料质量检测、饲料营养评定、畜禽疫病防治、兽药药理和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学、药物残留以及饲料、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简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饲料兽药研究所是我省唯一从事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研究与开发的专业科研机构,下设动物营养研究室、饲料质控研究室、兽药药理研究室、环境资源研究室、综合办公室和计划财务科五室一科。现拥有高级研究人员4名(其中国家二级研究员1名)、博士1名、硕士10名。拥有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中草药提取浓缩设备等科研仪器70余台件。主要从事动物营养、饲料配方、饲料质量检测、饲料营养评定、畜禽疫病防治、兽药药理和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学、药物残留以及饲料、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先后承担了30余项国家跨越计划、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和山西省科技攻关、星火、农村技术承包、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获得20多个国家、省部级各类奖项和荣誉,同时利用学术交流、科研转化平台、技术服务推广队伍等专业优势,本着“务实创新、服务三农”的宗旨,积极服务于全省的养殖业和饲料、兽药行业,为我省养殖业转型跨越发展,保障畜产品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右玉试验站
研究主题:开展小杂粮作物(莜麦,杂豆,荞麦,胡麻,油菜等)优种培育,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殖,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交流和培训及相关社会服务
简介:右玉农业试验站成立于1962年, 当时行政归属右玉县.1980年收归山西省农科院管理,改名为: 山西省农科院右玉试验站. 主要任务是开展小杂粮作物(莜麦,杂豆,荞麦,胡麻,油菜等)优种培育,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殖,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交流和培训及相关社会服务. 现有职工13人,其中,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4人,研究实习员3人,技术工人4人.大专以上学历11人. 站长:刘根科,副站长:靳建刚,支部书记:曹文福. 主要研究成果:选育完成省审定豌豆品种晋豌豆1号, 晋豌豆2号,晋豌豆3号.三个新品种.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2等奖. 在研项目:1.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糜子新品种选育.2.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燕麦新品种选育.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荞麦新品种选育.4.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抗病,高产豌豆新品种选育”5.山西省农科院育种工程--青刈燕麦新品种选育.6. 山西省农科院育种工程—高产,优质豌豆新品种选育.7山西省农科院攻关项目--黑豆品种资源创新与利用.8. 山西省农科院攻关项目--沙棘品种资源创新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