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氮肥和密度对黑龙江春玉米物质积累、抗倒伏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佟桐 1 ; 李彩凤 1 ; 顾万荣 1 ; 王明泉 1 ; 张立国 1 ; 刘笑鸣 1 ; 王彬 1 ; 赵猛 1 ;

作者机构: 1.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关键词: 氮肥;密度;玉米;物质积累

期刊名称: 西北农业学报

ISSN: 1004-1389

年卷期: 2019 年 03 期

页码: 377-38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当前黑龙江玉米大田生产面临氮肥施用过量及种植密度偏低的现状,以"增密减氮"为研究出发点,探究合理的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黑龙江春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农华101’为材料,于2016年和2017年在哈尔滨向阳基地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氮肥水平(100 kg/hm~2、200 kg/hm~2和300 kg/hm~2)和3个密度水平(6.75万株/hm~2、 8.2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研究不同氮肥与密度处理对玉米叶片SPAD值、地上部物质积累、茎秆力学特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和密度增加,玉米叶片SPAD值、茎秆穿刺强度和弯折强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且均在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时达最大,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当施氮量大于200 kg/hm~2、密度大于8.25万株/hm~2时,叶片SPAD值、茎秆穿刺强度和弯折强度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均呈下降趋势。氮肥密度互作条件下,在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时,玉米第4茎节在灌浆期茎秆穿刺强度及弯折强度最大,分别为68.5 104 N/m~2和14.16 Nm,籽粒产量最高为15 501.40 kg/hm~2。表明黑龙江哈尔滨第一积温带玉米种植以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为宜,可达到个体功能与群体质量协同增加的效果。

  • 相关文献

[1]氮肥、密度对寒地超级稻‘龙粳31’产量的互作效应研究. 马波. 2018

[2]寒地水稻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马波. 2009

[3]关键栽培因子与寒地粳稻龙粳25号产量的回归及互作效应研究. 张淑英,马波,刘传增,胡继芳,谭可菲,赵富阳. 2015

[4]脱毒马铃薯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与产量函数模型初探. 傅迎军. 1997

[5]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春小麦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邹东月,邵立刚,王岩,李长辉,马勇,车京玉,高凤梅,张起昌,刘宁涛,王志坤,田超. 2015

[6]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麒,曾宪楠,孙羽,卞景阳,冯延江,王萍. 2010

[7]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赵杨,杨德光,钱春荣,王俊河,史晓璐,徐晓波. 2013

[8]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酶活、土壤养分及秸秆腐解率的影响. 宫秀杰,钱春荣,曹旭,于洋,郝玉波,李梁,葛选良,姜宇博. 2020

[9]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王麒. 2010

[10]黑龙江省半干旱区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徐妍,王宇先,赵蕾,于海林,王冰雪,刘悦,兰英. 2023

[11]黑龙江省玉米氮肥适宜用量研究. 张明怡,李玉影,刘颖,刘双全,姬景红. 2010

[12]连作秸秆还田下玉米氮素积累与氮肥替代效应研究. 闫宇婷,宋秋来,闫超,刘爽,张宇辉,田静芬,邓钰璇,马春梅. 2022

[13]氮肥对玉米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 刘文忠. 2013

[14]氮磷对极早熟春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陈海军,邹德堂,巩双印,张崎峰,李金良,陈凤芝,张作峰. 2011

[15]利用SPAD氮饱和指数指导玉米中后期氮素诊断. 王囡囡,张春峰,张洪权,李于,宋英博,朱宝国,孟庆英,樊伟民,李灿东,孟凡祥. 2022

[16]化学调控和氮肥对高密度下春玉米光热水利用效率 和产量的影响. 刘笑鸣,顾万荣,李从锋,张立国,王明泉,龚士琛,陈喜昌,李彩凤,魏湜,李文华. 2020

[17]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18]密度对玉米品质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李波,陈喜昌,张宇,张立国,王振华. 2010

[19]不同种植密度对龙单32玉米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杜永生. 2010

[20]不同平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叶部性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宇.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