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松嫩平原中南部玉米新品种耐密性初探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姜宇博 1 ; 王俊河 2 ; 于洋 1 ; 宫秀杰 1 ; 郝玉波 1 ; 李梁 1 ; 钱春荣 1 ; 葛选良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关键词: 玉米;耐密性;产量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16 年 01 期

页码: 46-50

摘要: 为了筛选适宜松嫩平原中南部地区增密种植的玉米新品种,提高种植密度,提升粮食产量,对4个新近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进行了品种耐密性研究。设置中高密(75 000株·hm-2)和高密(90 000株·hm-2)两个密度水平,通过对玉米主要生育期、植株性状、倒伏率、空秆率、果穗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生理指标的调查与测量,研究参试品种的耐密性及高密度种植对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出苗期无明显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高,部分参试品种拔节期延迟1d,抽雄期、吐丝期延迟1~2d,果穗秃尖增长明显,籽粒百粒重降低;参试品种抗倒伏能力较强;龙作1号在两个密度条件下空秆率均较低,表现出了较好的防空秆能力;4个参试品种在密度升高过程中产量变化趋势不一致,稷秾108呈产量增加趋势,其它品种呈产量降低趋势。其中,利民33在中高密条件下产量最高;稷秾108在高密条件下产量最高,适宜高密度种植;利民33穗位相对较低,更符合机械化收获标准。

  • 相关文献

[1]黑龙江北部早熟区玉米增密试验. 何长安,刘兴焱,杨耿斌,纪春学,王辉,张恒. 2016

[2]对玉米的耐密性及选育耐密品种的探讨. 樊景胜,阎淑琴,马宝新,李德新,连永利,刘海燕,孙善文. 2002

[3]玉米南繁育种管理技术探讨. 王巍,薛永国. 2012

[4]大豆倒伏性对耐密性及产量的影响. 李灿东,郭泰,王志新,郑伟,张振宇,赵海红,李于,郭美玲. 2019

[5]大豆种质资源耐密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李灿东. 2020

[6]大豆早熟优异种质资源的耐密性评价. 胡凯凤,张勇,董全中,薛红,张明明,李薇薇,王磊,杨兴勇. 2020

[7]密度对不同类型大豆叶部性状的影响. 郑伟,谢甫绨,郭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吴秀红,张茂明,王庆胜. 2014

[8]不同早熟玉米品种耐密性鉴定试验. 张恒,刘兴焱,何长安,杨耿斌,纪春学,王辉,王立春. 2015

[9]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的影响. 郑伟,刘成贵,谢甫绨,郭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张茂明,刘婧琦. 2015

[10]玉米杂交种耐密性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 刘海燕,马宝新,孙善文,王俊强,浦子钢. 2010

[11]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12]钾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和效益及钾素平衡的影响. 佟玉欣,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李杰. 2010

[13]不同材料覆盖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匡恩俊,宿庆瑞,迟凤琴,张久明,高中超,朱宝国. 2017

[14]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赵杨,杨德光,钱春荣,王俊河,史晓璐,徐晓波. 2013

[15]新型膦酸盐类化合物(DHEAP)对春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倩,周繁,赵威,谭伟明,李炜,来永才,张明才,李召虎,段留生. 2014

[16]施硒对两种类型玉米硒元素分配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郝玉波,刘华琳,慈晓科,安宏明,董树亭,张吉旺,刘鹏,赵斌. 2012

[17]不同垄向对玉米增产效果的研究. 石绍河,刘宝海,符强,刘立超,王雷,李炜,肖佳雷,王俊河. 2011

[18]不同种植密度对龙单32玉米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杜永生. 2010

[19]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耕作栽培技术模式及产量效益分析. 宫秀杰,钱春荣,于洋,赵杨,姜宇博,马军韬,王俊河,王萍. 2010

[20]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机械化栽培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李波,陈喜昌,张宇,张立国,任洪雷.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