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评估探析——以浙江省的生产调查样本数据为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岳冬冬 1 ; 王鲁民 1 ; 方海 1 ; 王茜 1 ; 肖黎 1 ; 熊敏思 1 ; 郑亮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淡水捕捞;碳汇渔业;营养级;碳含量;碳汇功能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ISSN: 1008-0864

年卷期: 2017 年 19 卷 11 期

页码: 117-12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生物碳汇扩增成为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淡水捕捞是水生生物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9月对浙江省平湖市、富阳区、吴兴区的30艘淡水捕捞船进行了生产统计调查,并借助营养级方法评估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研究结果表明:样本船捕捞总产量为117 557 kg,其中鱼类、虾类和螺的产量占比分别为92.87%、0.89%和6.23%,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总的碳汇量评估结果为909.82 t,鱼类、虾类和螺的碳汇量分别为874.40 t(96.11%)、4.07 t(0.45%)和31.35 t(3.45%);与碳含量评估方法相比,营养级方法的评估结果增加了893.68 t,不同方法的评估结论差异明显。最后提出了开展淡水捕捞碳汇量评估方法研究和碳平衡分析等建议,以期为科学评估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提供参考。

  • 相关文献

[1]基于营养级法的福建省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评估探析. 岳冬冬,吕永辉,于航盛,李旭君. 2018

[2]印度洋金枪鱼渔业碳汇量评估初探——以中国为例. 岳冬冬,王鲁民,张勋,郑汉丰,冯春雷. 2014

[3]中国淡水渔业政策演进及政策建议. 张溢卓,魏泰莉,马林,林明辉. 2020

[4]养鱼池塘机械拖网捕鱼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江涛,徐皓,谭文先,张勋,徐志强,徐中伟,王志勇,谌志新. 2011

[5]南黄海夏初网采浮游植物分布与长期变化. 杨洋,孙晓霞,郑珊,赵永芳. 2016

[6]养殖栉孔扇贝对桑沟湾碳循环的贡献. 张明亮,邹健,毛玉泽,张继红,方建光. 2011

[7]海洋碳汇研究进展及南海碳汇渔业发展方向探讨. 李纯厚,齐占会,黄洪辉,刘永,孔啸兰,肖雅元. 2010

[8]渔业碳汇与碳汇渔业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辨析. 唐启升,蒋增杰,毛玉泽. 2022

[9]广东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潜力评估. 齐占会,王珺,黄洪辉,刘永,李纯厚,陈胜军,孙鹏. 2012

[10]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秋季底栖食物网潜在碳来源贡献及对碳汇渔业的思考. 赵永松,单秀娟,杨涛,金显仕,韦超. 2022

[11]海洋渔业碳汇及其扩增战略. 唐启升,刘慧. 2016

[12]砗磲研究现状及在我国南海开展养殖的前景. 周勤,王玉芬,姜秀凤. 2014

[13]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大亚湾紫海胆食性分析. MO Bao-lin,莫宝霖,QIN Chuan-xin,秦传新,CHEN Pi-mao,陈丕茂,YUAN Hua-rong,袁华荣,FENG Xue,黎小国,TONG Fei. 2017

[14]海水鱼类养殖在碳汇渔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海洋鱼类生理到考古发现. 吕为群,陈阿琴,刘慧. 2011

[15]珠江口浅海8种经济鱼类的食性研究. 余景,赵漫,陈丕茂,张月平. 2016

[16]汕尾甲湖湾附近海域鱼类结构季节变动研究. 黄吉万,李腾,孙典荣,刘岩,刘胜男,单斌斌,杨长平. 2018

[17]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长江口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的研究. 闫光松,张涛,赵峰,王思凯,杨刚,王妤,章龙珍. 2016

[18]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胶州湾普氏栉虾虎鱼的摄食习性. 隋昊志,韩东燕,薛莹,麻秋云,徐宾铎,任一平. 2017

[19]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区食物网结构研究. 张博伦,郭彪,于莹,徐晓甫,王硕. 2019

[20]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营养生态位研究. 石娟,刘永,李纯厚,王腾,赵金发,宋晓宇,谢宏宇.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