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毒死蜱和三唑磷对斑马鱼头部AChE活性影响及在鱼体内的富集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余向阳 1 ; 赵于丁 1 ; 王冬兰 1 ; 侯方浩 1 ; 刘贤进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AChE);毒死蜱;三唑磷;生物富集

期刊名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SN: 1672-2043

年卷期: 2008 年 27 卷 06 期

页码: 2452-24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在96h-LC50的1/10、1/20、1/40及1/80作用剂量下慢性暴露,毒死蜱和三唑磷对斑马鱼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抑制及两种农药在鱼体的富集作用,并研究解除30d后酶活性的恢复。结果表明,随暴露剂量增大、暴露时间延长,农药对AChE活性抑制越强。在96h-LC50的1/10作用剂量下连续暴露30d,毒死蜱和三唑磷处理组斑马鱼头部AChE活性分别为对照的42.25%和31.80%。毒死蜱不同剂量处理组酶活性在解除药剂后30d均可恢复到对照的90%以上,而三唑磷高剂量处理组(96h-LC50的1/10和1/20)分别只有对照的74.91%和71.46%。毒死蜱极容易在鱼体富集,慢性暴露30d富集系数达260.91~1320.03L·kg-1,而三唑磷仅为8.23~26.84L·kg-1。

  • 相关文献

[1]毒死蜱对锦鲫性腺的影响及其在鱼组织中的富集. 侯方浩,余向阳,赵于丁,王冬兰,刘贤进,黄鹰. 2009

[2]气质联用测定鱼体内毒死蜱和二嗪农生物富集量. 余向阳,沈燕,侯方浩,王冬兰,刘敏,刘贤进. 2008

[3]毒死蜱和丙溴磷对鲫鱼的毒性效应及其在鱼体中的富集. 夏锦瑜,王冬兰,张志勇,余向阳,黄东林,刘贤进. 2010

[4]基于三唑磷残留限量值的多检测线免疫试纸条的制备与应用. 龚航,刘贝贝,李盼,何丹,郭逸蓉,王利民,华修德,王鸣华,刘凤权,徐振林,张存政,王丽. 2018

[5]二化螟越冬种群特点及其对三唑磷靶标抗性突变频率分析. 罗光华,张志春,韩光杰,韩召军,方继朝. 2012

[6]阿维菌素与吡虫啉、三唑磷对泽蛙蝌蚪的毒性研究. 王冬兰,余向阳,张存政,刘贤进. 2008

[7]20%氟·唑磷乳油复配制剂分析方法的研究. 胡存中,宋印荣,于红梅,王金华. 2005

[8]三唑磷在水中消解和残留动态研究. 张志勇,何丹军,徐敦明,刘贤进,洪晓月. 2005

[9]20%吡唑磷乳油对水稻三化螟和稻飞虱的协同控制作用. 邱光,戴忠军,顾中言,陆凡,孙以文. 2003

[10]三唑磷毒杀水稻主要害虫的作用特点及应用技术. 方继朝,郭慧芳,王林贵,何桂忠,沈维冰,刘成社. 2000

[11]微囊藻毒素在鲋鱼体内生物富集及其体内的抗氧化反应. 杨静东,胡梁斌,周威,陈健,石志琦. 2009

[12]嘧霉胺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富集性研究. 苗海生,余向阳,王鸣华,刘贤进. 2012

[13]亚致死剂量二嗪农对锦鲫的毒性效应及鱼体富集研究. 侯方浩,余向阳,赵于丁,刘贤进,黄鹰. 2009

[14]毒死蜱在水稻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概述. 徐德进,金旻琦,顾中言,许小龙,徐广春. 2007

[15]毒死蜱与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混配的增效作用. 陆长婴,吴彤东,刘凤军,沈明星,姚月明. 2008

[16]毒死蜱在茶叶上的残留消解动态与使用安全性. 刘腾飞,董明辉,杨代凤,顾俊荣,范君,孙灵湘. 2017

[17]毒死蜱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联合增效作用机理研究. 陆长婴,沈国清,张燕,沈明星,王海候. 2009

[18]毒死蜱在不同栽培方式小白菜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刘腾飞,魏艳,纪茹娟,蒋宝南,杨代凤. 2017

[19]QuEChERS-GC/μECD法测定土壤中毒死蜱与氯氰菊酯残留. 刘腾飞,张丽,钱辉,谢修庆,杨代凤. 2014

[20]若干药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的比较研究. 穆兰芳,周海英,陆长缨,周君,朱福官,丁海红,曹卫菊.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