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苏薯17号的选育及栽培生理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谢一芝 1 ; 贾赵东 1 ; 郭小丁 1 ; 马佩勇 1 ; 边小峰 1 ; 苏兴智 2 ; 徐宗进 2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2.江苏省东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键词: 甘薯;品种;高产生理;栽培技术

期刊名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286

年卷期: 2015 年 01 期

页码: 48-5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苏薯17号是从苏薯2号×南薯99的杂交组合后代中选出的一个淀粉加工用甘薯品种,该品种于2012年通过了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探明该品种的特性及高产栽培生理,采用多点鉴定的方法对苏薯17号的生产力进行了鉴定,通过不同生育期的挖根调查和不同的肥料处理研究了苏薯17号的高产生理特性和栽培技术。多点鉴定结果表明:苏薯17号的平均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13.80%、22.80%和25.34%,薯块平均干物率33.2%,抗根腐病和蔓割病,为优良的淀粉加工型甘薯品种。生理特性研究表明:苏薯17号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为2.12,与对照品种徐薯22相当,平均净同化率为5.45,比对照品种徐薯22高13.97%,苏薯17号块根干物质积累速率在生长后期显著高于徐薯22,生长60 d后的经济系数高于对照。由此表明苏薯17号为高净同化率型品种。栽培研究表明:鲜薯产量、茎叶产量、生物产量和薯干产量肥料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鲜薯产量不仅受氮、磷、钾的施用量影响,而且与氮、磷、钾配比有关,本试验中以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112.5,75,225 kg/hm2,氮、磷、钾配比为1.5∶1∶3时鲜薯产量最高。

  • 相关文献

[1]宁紫薯2号的选育及栽培生理研究. 谢一芝,郭小丁,马佩勇,贾赵东,边小峰,苏兴智,王维屯. 2016

[2]甘薯品种宁薯192的高产生理及栽培技术研究. 谢一芝,郭小丁,尹晴红. 2006

[3]甘薯新品种苏薯9号的选育及其高产生理特性. 谢一芝,吴纪中,张黎玉,戴起伟. 2002

[4]甘薯品种苏渝76的高产生理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谢一芝,尹晴红,吴纪中,戴起伟,张启堂,付玉凡,杨春贤. 2003

[5]‘苏薯11号’的高产生理及栽培技术研究. 谢一芝,贾赵东,郭小丁,马佩勇,边小峰. 2014

[6]苏薯9号的高产生理及栽培技术研究. 谢一芝,吴纪中,张黎玉,戴起伟,林长平. 2001

[7]甘薯新品种苏薯8号的高产生理特性. 赵荷娟,王庆南,戎新祥,程润东,周一波. 2003

[8]甘薯新品种苏渝76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谢一芝,吴纪中,戴起伟,张黎玉,邱瑞镰,张启堂,付玉凡. 2002

[9]甘薯新品种苏薯2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2014

[10]甘薯新品种苏薯1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尹晴红. 2009

[11]甘薯新品种苏薯11号的选育和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尹晴红,贾赵东. 2007

[12]食用甘薯新品种苏薯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2013

[13]食用甘薯新品种苏薯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2012

[14]食用甘薯新品种苏薯2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边小峰,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谢一芝. 2014

[15]甘薯新品种苏薯14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 2010

[16]甘薯新品种苏薯1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2013

[17]食用型甘薯宁薯19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谢一芝,郭小丁,尹晴红. 2006

[18]宁紫薯4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禹阳. 2017

[19]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渝薯99”的选育及其应用分析. 曾令江,傅玉凡,杨春贤,陈其恒,张玲. 2014

[20]品种创新与甘薯产业发展. 易中懿,汪翔,徐雪高,秦建军,陆建珍,戴起伟.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