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2006–2013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状况调查与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杜腾飞 1 ; 李昂 2 ; 戴芳群 2 ; 李达 2 ; 柳淑芳 2 ; 庄志猛 2 ;

作者机构: 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2.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

关键词: 头足类;资源调查;优势种;空间格局;黄海

期刊名称: 中国水产科学

ISSN: 1005-8737

年卷期: 2016 年 23 卷 04 期

页码: 955-96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摸清中国黄海秋季头足类的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06–2013年秋季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所取得的292个站位底拖网资料,以渔获率作为头足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分析黄海秋季头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年度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分布的头足类有14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不同年度头足类的种类变化为(8±2)种/年,以温带种占优势,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未出现冷水种,明显反映出暖温带海区的动物区系特征。黄海秋季头足类的优势种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剑尖枪乌贼(L.edulis)、针乌贼(Sepia andreana)和双喙耳乌贼(Sepioda birostrata),年际间优势种稍有不同。更重要的是,此阶段调查捕获了3个黄海新记录种:罗氏乌贼(Sepia robsoni)、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和真蛸(Octopus vulgaris)。根据这3个暖水种在黄海其出现的位置、频率和数量,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头足类暖水种分布的纬度发生变化,导致其栖息范围扩大。调查还发现,柔鱼类和枪乌贼类为秋季黄海头足类优势类群,不同类群头足类的渔获量在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且过去的十多年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组成结构已有所变化。黄海不同区域间头足类资源量从北往南呈现递增趋势,黄海北部、中部、南部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分别为0.55 kg/h、0.67 kg/h、0.98 kg/h。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海头足类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相关文献

[1]东海黄海头足类资源量的评估. 凌建忠,郑元甲. 2000

[2]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戴芳群,朱玲,陈云龙. 2020

[3]南黄海、东海鲐鲹鱼索饵场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陈亚瞿,徐兆礼. 1990

[4]冬、春季黄海南部沿岸水域浮游动物. 陈佳杰,徐兆礼,陈雪忠. 2008

[5]中国近海习见头足类DNA条形码及其分子系统进化. 王鹤,林琳,柳淑芳,姜志强,庄志猛. 2011

[6]摩洛哥沿岸头足类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温、叶绿素浓度的关系. 沈建林,张衡,刘大鹏,杨超,徐博,吴越. 2020

[7]黄海中南部头足类的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 吴强,王俊,李忠义,戴芳群,陈瑞盛,孙珊,金显仕. 2015

[8]印度洋可开发的外洋性头足类. 赵荣兴. 1992

[9]南海北部陆架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 黄梓荣. 2008

[10]亚洲头足类Cephalopods市场的变化趋势. 谢营梁. 1995

[11]国外水产动物的加工现状和发展方向. 许文苡. 1990

[12]南海头足类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郭金富,陈丕茂. 2000

[13]我国头足类增养殖研究现状及开发前景. 吕国敏,吴进锋,陈利雄. 2007

[14]头足类耳石信息分析的研究进展. 杨林林,程家骅. 2009

[15]南海中南部鸢乌贼中型群群体结构. 朱凯,杜飞雁,王雪辉,邱永松,张鹏. 2017

[16]应用资源密度面积法估算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 凌建忠,严利平,李建生. 2008

[17]头足类鱼糜凝胶性质的研究进展. 马静蓉,杨贤庆,马海霞. 2015

[18]海洋头足类墨汁中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杨贤庆,杨丽芝,黄卉,李来好,邓建朝,吴燕燕,戚勃. 2015

[19]莱州湾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吴强,陈瑞盛,左涛,关丽莎,金显仕. 2018

[20]外洋大型头足类评述. 熊国强. 199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