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雨燕 1 ; 应一平 2 ; 赵宪勇 2 ; 王新良 2 ; 张俊 3 ; 陈作志 3 ; 汤勇 1 ;

作者机构: 1.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与环境学院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尾明角灯鱼;昼夜垂直移动;体长;繁殖;摄食习性;中层鱼类

期刊名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ISSN: 2095-1388

年卷期: 2017 年 32 卷 01 期

页码: 79-8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是南海北部陆坡水域中层鱼类的重要种类之一,本试验中根据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水域综合调查中的中层拖网数据,对尾明角灯鱼生物学特征及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的体长范围为30~64 mm,体长由3个股群组成,其体长平均值分别为(37.52±2.39)、(44.62±2.84)、(49.80±3.17)mm,其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式为W=8.418×10~(-6)L~(3.0985);性腺成熟度以Ⅱ期、Ⅲ期居多,50%性腺发育为Ⅱ期及以上的尾明角灯鱼体长为42.54mm,雌、雄比为1∶0.7,较大个体中雌性居多;夜间其平均摄食等级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20:00、22:00、4:00时尾明角灯鱼的平均摄食等级分别为0.82、1.58、2.53;本次调查白天在600 m以浅水层多未捕获尾明角灯鱼,傍晚开始捕获少量样品,夜间在上层捕获的量较大,该现象反映了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同时佐证了该鱼白天多分布于700 m以深水域的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参数及资料。

  • 相关文献

[1]南海中北部尾明角灯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孔啸兰,江艳娥,龚玉艳,陈作志,张俊,范江涛. 2016

[2]黄海海州湾小黄鱼幼鱼的食性及其随体长的变化. 郭斌,张波,金显仕. 2010

[3]南海西沙永乐龙洞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及昼夜垂直分布特征. 陈畅,傅亮,毕乃双,葛汝平,刘光兴,庄昀筠,杨作升,范德江,姚鹏,刘瑞志,陈洪举. 2018

[4]2013年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研究. 朱国平,王芮,朱小艳,孟涛,黄洪亮,徐国栋,张吉昌,许柳雄. 2015

[5]昼夜垂直移动对黄海中南部小黄鱼可捕系数的影响. 关丽莎,单秀娟,金显仕,陈云龙,杨涛,吴强. 2018

[6]南海北部陆坡海域中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袁梦,陈作志,张俊,江艳娥,汤勇,徐姗楠. 2018

[7]南海西沙毗邻海域四种眶灯鱼的营养生态位. 宋晓宇,刘永,李纯厚,石娟,赵金发,王腾,孔啸兰,江艳娥,康志鹏. 2024

[8]南海中南部长钻光鱼渔业生物学初步研究. 张俊,陈国宝,江艳娥,龚玉艳,陈作志,邱永松,梁沛文. 2015

[9]西沙群岛冷泉区中层鱼类群落结构初探. 田翰,江艳娥,张俊,陈作志,徐姗楠,朱江峰,于文明. 2022

[10]南海冷泉毗邻海域尾明角灯鱼和长鳍虹灯鱼的营养生态位研究. 石娟,刘永,李纯厚,宋晓宇,赵金发,王腾,孔啸兰,黄应邦. 2024

[11]美洲黑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的研究. 张廷廷,陈超,邵彦翔,李炎璐,陈建国,孙涛. 2015

[12]象山港黄姑鱼的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 林楠,姜亚洲,袁兴伟,郭靖,凌建忠,杨林林,李圣法. 2013

[13]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胶州湾普氏栉虾虎鱼的摄食习性. 隋昊志,韩东燕,薛莹,麻秋云,徐宾铎,任一平. 2017

[14]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摄食习性. 林楠,王宇坛,陈渊戈,姜亚洲,袁兴伟,李圣法,凌建忠. 2017

[15]长江口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 王建锋,赵峰,宋超,杨刚,侯俊利,庄平. 2016

[16]南海鸢乌贼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龚玉艳,詹凤娉,杨玉滔,张鹏,孔啸兰,江艳娥,陈作志. 2016

[17]北部湾多齿蛇鲻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 颜云榕,王田田,侯刚,卢伙胜,金显仕. 2010

[18]小黄鱼生物学研究进展. 黄昊,程起群. 2010

[19]长江口两种重要石首鱼类的摄食习性. 张波,金显仕,戴芳群. 2008

[20]大亚湾黑棘鲷的摄食习性. 郭家彤,王腾,陈得仿,刘永,全秋梅,王九江,李纯厚.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