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玫烟色棒束孢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的相关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雷妍圆 1 ; 吕利华 2 ; 何余容 1 ; 梁淑仪 1 ;

作者机构: 1.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玫烟色棒束孢;小菜蛾;生物学特性;致病力;相关性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学报

ISSN: 0577-7518

年卷期: 2010 年 37 卷 03 期

页码: 217-22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原始亲本菌株PFCF-O、退化亲本菌株PFCF-D和单孢分离子菌株PF-CF-D58、PFCF-D20、PFCF-D50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胞外蛋白酶水平等生物学指标以及各菌株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结果表明,菌株PFCF-O的生长速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产孢量为2.7×107个/mL,孢子萌发率为62.59%,胞外蛋白酶水平为1.16,对小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97.74%。而菌株PFCF-D、PFCF-D20、PFCF-D50和PFCF-D58间平均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产孢量变化范围为1.05×107~2.34×107个/mL,胞外蛋白酶水平变化范围为1.02~1.07,各生物学指标及其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19.86%~51.44%)都显著低于菌株PFCF-O。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玫烟色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致病力与菌株生长初期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胞外蛋白酶水平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菌株生长后期的生长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 相关文献

[1]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相关性分析. 雷妍圆,吕利华,何余容,陈冬虹. 2010

[2]玫烟色棒束孢SCAU-IFCF01产酶特性研究. 雷妍圆,吕利华,何余容. 2017

[3]玫烟色棒束孢与短期35℃高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 张伟,吕利华,何余容,念晓歌. 2013

[4]小菜蛾感染玫烟色棒束孢后的病征及组织病理变化. 雷妍圆,吕利华,何余容,韦秉兴. 2011

[5]小菜蛾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入侵的生理防御反应. 雷妍圆,何余容,吕利华. 2011

[6]玫烟色棒束孢诱导的小菜蛾免疫响应表达谱分析. 雷妍圆,何余容,谢梅琼,吕利华,顾家睿. 2016

[7]玫烟色棒束孢侵染小菜蛾的透射电镜观察. 雷妍圆,何余容,吕利华. 2011

[8]球孢白僵菌对四种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兼控潜力评价. 邝灼彬,吕利华,冯夏,陈焕瑜,武亚敬,何余容. 2005

[9]不同接种方式下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 雷妍圆,吕利华,何余容. 2010

[10]玫烟色拟青霉对小菜蛾致病力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 吕利华,何余容,武亚敬,冯夏,陈焕瑜. 2007

[11]广州地区一株绿僵菌的鉴定及其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力测定. 雷妍圆,王德森,薛志洪,吕利华,黄少华,章玉苹. 2020

[12]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生长发育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尹飞,冯夏,胡珍娣,李振宇,林庆胜,张德雍,陈焕瑜. 2012

[13]环境因子及常用农药对玫烟色棒束孢SCAU-IFCF01孢子萌发的影响. 张伟,吕利华,何余容,谢梅琼,王德森,念晓歌. 2013

[14]环境因子及常用农药对玫烟色棒束孢SCAU-IFCFO1孢子萌发的影响. 张伟,吕利华,何余容,谢梅琼,王德森,念晓歌. 2013

[15]13种常用农药和玫烟色棒束孢SCAU-IFCF01的相容性研究. 念晓歌,吕利华,何余容,张伟,谢梅琼. 2014

[16]黑米资源的黄酮含量及其与粒形性状的相关性. 孙玲,张名位,池建伟,王志坚,赖来展. 1999

[17]灰白蚕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龚静,王晓容,阮琳,田明义. 2006

[18]一株玫烟色虫草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性研究. 雷妍圆,吕利华,王裕华,王德森. 2020

[19]不同地区来源桉树青枯病原菌落生长及幼枝水培接种致病力的差异. 罗忠霞,魏润鹏,房伯平. 2013

[20]自然寄生红火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红火蚁的致病力. 刘晓燕,吕利华,何余容.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