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高程达 1 ; 孙向阳 2 ; 张林 3 ; 李志刚 4 ; 阿拉塔 5 ;
作者机构: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
4.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5.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关键词: 土壤-大气界面;CO2通量;北温带干旱地区;季节变化;日变化
期刊名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1522
年卷期: 2009 年 32 卷 06 期
页码: 32-3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箱法对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4种有代表性的干旱土壤表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的通量显著大于草原土壤(栗钙土和灰钙土)。干旱区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平均值为230.05μmol/(m2·h),变化范围为-147.27~2319.55μmol/(m2·h)。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差异,粗骨土(351.82μmol/(m2·h))>山地灰褐土(347.33μmol/(m2·h))>栗钙土(193.36μmol/(m2·h))>灰钙土(162.37μmol/(m2·h))。土壤表面CO2通量存在季节变化,趋势呈"S"形。9月份最高(516.79μmol/(m2·h)),以土壤向大气释放为主;1月份最低(-7.09μmol/(m2·h)),以大气进入土壤为主;具有春夏秋冬交替规律,与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表面CO2通量稍有后滞。全天候土壤表面CO2通量呈"山峰"形变化,04:00最小(154.13μmol/(m2·h)),12:00最大(349.65μmol/(m2·h)),具有昼夜交替规律,比气候日变化稍有滞后。影响土壤表面CO2通量的环境因子有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cm、10~20cm和20~30cm)、土壤含水量(0~10cm、10~20cm和20~30cm);其中,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cm、10~20cm和20~30cm)和土壤含水量(0~10cm)分别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正相关关系,而10~20cm和20~3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负相关关系,地表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关系不显著。大气与土壤之间的CO2存在双向转移机制,CO2不仅从土壤向大气转移,而且也从大气向土壤转移,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差异性分布,导致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土壤具有平衡大气CO2浓度的功能,是温带、寒带地区的显著特征。
- 相关文献
[1]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空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特征. 高程达,孙向阳,陈军,李志刚,阿拉塔. 2009
[2]不同耕作条件下玉米光合特性的差异. 张德健,路战远,张向前,王玉芬,智颖飙. 2014
[3]不同施肥处理对谷子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彪,赵沛义,任永峰,张鹏,高宏艳,韩云飞,杜二小,罗素菊,王宣茗. 2022
[4]敖汉细毛羊羊毛生长的季节变化规律初探. 王洪荣,冯宗慈,杜敏,任家琨. 1997
[5]短花针茅荒漠草地放牧系统微量元素季节变化及盈缺分析. 李亚奎,胡红莲,卢德勋. 2012
[6]季节变化对原料奶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红敏,赵瑞霞,萨其仍贵. 2012
[7]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随季节变化规律的研究. 范文斌,李长青,高仙灵,刘永斌. 2019
[8]中国北方放牧绵羊硒的营养状况和季节变化. 邵凯,徐桂梅,荣威恒,刘彬,余顺祥. 1997
[9]荒漠草地放牧系统常量矿物质元素季节变化及盈缺分析. 李亚奎,胡红莲,卢德勋.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绵羊褐色脂肪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勤圆;付绍印;王标;何小龙;何江峰;王力伟;陈欣;张林;王大清;马跃军;张立岭;刘永斌
关键词:褐色脂肪;解偶联蛋白1(UCP1);产热;能量代谢
-
苏尼特羔羊褐色脂肪鉴定及特征研究
作者:方勤圆;付绍印;王标;何小龙;何江峰;王力伟;陈欣;张林;王大清;张立岭;刘永斌
关键词:苏尼特羔羊;褐色脂肪;分布特点;UCP1
-
磴口县棉花生产关键技术及棉花产业发展的思考
作者:贾秀婷;孟庆喜;杨俊霞;尚学燕;沈秋云;阿拉塔;渊瑞霞;蔺永生;贾瑞铭;陈立宇
关键词:磴口县;棉花;产业发展
-
绵羊卵泡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作者:陈欣;达赖;付绍印;祁云霞;王标;何小龙;马跃军;方勤圆;张林;贾明蕊;董鹏;刘永斌
关键词:绵羊;卵泡发育;Notch信号通路;PI3K/AKT/mTOR信号通路;间隙连接;跨带突触
-
蒙古羊的起源及尾脂沉积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明蕊;何江峰;王力伟;陈欣;方勤圆;张林;董鹏;刘永斌
关键词:蒙古羊;起源;尾脂沉积
-
察哈尔华北驼绒藜研究报告
作者:伊风艳;阿拉塔;王海明;展春芳;刘亚玲;闫晓红;孙海莲
关键词:生态修复;华北驼绒藜;原始群体
-
浅谈华北驼绒藜灌木防护带建植模式及防护效益
作者:赛希雅拉;阿拉塔;孙海莲
关键词:华北驼绒藜;灌木防护带;建植模式;防护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