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葛选良 1 ; 钱春荣 1 ; 张锋 2 ; 李梁 1 ; 姜宇博 1 ; 于洋 1 ; 宫秀杰 1 ; 郝玉波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2.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模式;玉米;秸秆还田;产量;土壤性质

期刊名称: 东北农业科学

ISSN: 2096-5877

年卷期: 2022 年 47 卷 003 期

页码: 88-9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玉米耕层土壤物理性质和产量特征,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玉米产量差异及形成原因,为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玉米秸秆有效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以京农科728为供试品种,采用大区对比设计,设置常规垄作模式(CK)、覆盖还田免耕平作模式(J1)、翻埋还田垄作模式(J2)和碎混还田平作模式(J3)4个处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产量表现为J2>J1>J3>CK,且以J2增产幅度最大,为8.70%;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产量分别与穗数和穗粒数呈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以J2增幅最大,为11.89%.生育前期J3耕层土壤水热条件最优;生长发育关键期J2耕层土壤物理性状最优,尤以10-30 cm耕层土壤容重的下降,土壤孔隙度>1 mm大团粒结构的提高最为明显;J3次之.适宜的秸秆全量还田模式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有利于改善生育关键期耕层土壤物理性质,进而提高玉米产量.本研究推荐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的适宜玉米秸秆还田模式为翻埋还田垄作模式.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 葛选良,钱春荣,李梁,姜宇博,宫秀杰,吕国依. 2021

[2]免耕种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宋勇,王宇先,赵蕾,徐妍,王冰雪,高盼,徐莹莹,杨慧莹. 2021

[3]黑龙江省半干旱区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徐妍,王宇先,赵蕾,于海林,王冰雪,刘悦,兰英. 2023

[4]液体厩肥替代化肥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孙思淼,王晓军,高洪生. 2024

[5]北部高纬高寒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模式. 吕晓丽. 2007

[6]玉米种植服务模式实践初报. 孔德崴. 2016

[7]玉米大垄双行松卡轮耕高产技术模式. 李占军,付志杰,门龙楠. 2015

[8]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麒,曾宪楠,孙羽,卞景阳,冯延江,王萍. 2010

[9]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连作玉米田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樊景胜. 2018

[10]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田AM真菌侵染效应及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樊景胜,曲忠诚. 2019

[11]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产量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高盼,王宇先,杨慧莹,于侃超,葛选良,迟莉,樊景胜. 2018

[12]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孟庆英,邹洪涛,韩艳玉,张春峰. 2019

[13]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王麒. 2010

[14]黑龙江玉米秸秆还田处理方式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李如来,牛忠林,邱磊,靳晓春,吴丽丽,夏永伟,蒋佰福. 2021

[15]玉米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崎峰. 2014

[16]连作秸秆还田下玉米氮素积累与氮肥替代效应研究. 闫宇婷,宋秋来,闫超,刘爽,张宇辉,田静芬,邓钰璇,马春梅. 2022

[17]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规律的研究. 匡恩俊,迟凤琴,宿庆瑞,张久明,金梁. 2012

[18]玉米秸秆还田对黑土碳排放的影响. 宋秋来,王峭然,王麒,冯延江,孙羽,曾宪楠,来永才. 2017

[19]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现状及发展策略. 刘海燕,孙善文,韩业辉,周超,许健. 2021

[20]3种腐熟剂促进玉米秸秆快速腐解特征. 匡恩俊,迟凤琴,宿庆瑞,张久明,高中超,朱宝国.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