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伟 1 ; 王亚萍 1 ; 李荣玉 1 ; 刘惠芳 1 ;
作者机构: 1.贵州省惠水县种植业发展中心;贵州大学作物保护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农艺性状
期刊名称: 耕作与栽培
ISSN: 1008-2239
年卷期: 2023 年 43 卷 005 期
页码: 29-32
摘要: 为了探明不同模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大豆经济性状和玉米农艺与经济性状的影响,采用三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其占地面积和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 行∶2行)种植模式中每 667 m2 大豆所占面积为 366.67 m2,产量为 54.78 kg,而玉米所占面积为 300 m2,产量为 536.23 kg.玉米∶大豆(2 行∶3行)种植模式中每 667 m2 大豆所占面积为 405.80 m2,产量为 71.28 kg,而玉米所占面积为 260.87 m2,产量为 466.29 kg.玉米∶大豆(3 行∶4行)种植模式中每 667 m2 大豆所占面积为 435.90 m2,产量为 86.02 kg,而玉米所占面积为 230.77 m2,产量为 411.56 kg.大豆和玉米产量与其所占面积成正比,但三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大豆经济性状和玉米农艺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
- 相关文献
[1]带状复合种植对大豆和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何兵,谭春燕,龚锡震,徐熙,娄利娇,朱星陶,杨春杰,陈佳琴. 2023
[2]黔豆08002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黄建斌,陈佳琴,朱星陶,杨春杰. 2017
[3]贵州间作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 谭春燕,朱星陶,陈佳琴,杨春杰,龚丽娜. 2014
[4]玉米品种引种试验. 向勤,金吉芬. 2020
[5]不同钝化材料对酸性土壤中玉米产量及镉吸收的影响. 柴冠群,范成五,王丽,蒋亚,刘桂华,秦松. 2023
[6]贵州黄壤地区不同施肥处理及降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渝,张雅蓉,张文安,蒋太明. 2015
[7]玉米单株农艺性状与粒重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赵晓燕. 2011
[8]玉米Tuxpeno和Suwan种质改良系农艺性状的分析. 邬成,陈泽辉,祝云芳,王安贵,郭向阳,李娟. 2010
[9]基于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群体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李秀诗,吴迅,刘鹏飞,郭向阳,王安贵,杨克相,祝云芳,陈泽辉. 2018
[10]国际玉米品种农艺性状的鉴定及遗传变异的研究. 张安全,杨斌,覃招娣. 1990
[11]玉米地方品种赖氨酸含量与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柏光晓,聂琼,任洪,沈建华,武筑珠,梁镇林. 2004
[12]大蒜与几种作物的高效接茬模式研究. 李锦康,董恩省,虎明洪,颜兴,李桂莲. 2007
[13]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大豆和土壤中的氟噻乙草酯残留. 秦立新,张盈,伍贵方,段婷婷. 2015
[14]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的株行距优化配置研究. 朱星陶,陈佳琴,谭春燕,杨春杰. 2014
[15]玉米不同密度下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 叶照春,何永福,陆德清,李鸿波,朱峰. 2015
[16]间作玉米对大豆鼓粒期产量与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杨春杰,谭春燕,陈佳琴,刘作易,龚丽娜,朱星陶. 2015
[17]玉米-大豆间作行距对大豆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朱星陶,谭春燕,陈佳琴,杨春杰,龚丽娜,刘作易. 2016
[18]小麦玉米大豆不同方式间套作效果分析. 何元农,黄建斌. 1989
[19]山地环境下大豆耐荫种质资源的筛选. 谭春燕,杨文钰,陈佳琴,杨春杰,朱星陶,王凯. 2021
[20]麦玉豆全年复种方式与供N水平及分配重心的平衡关系. 何元农,黄建斌,王清华,何言章. 199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香芹酚和麝香草酚对4种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作者:姚键梅;雷志伟;马驰宇;刘惠芳
关键词:香芹酚;麝香草酚;茶树炭疽病;抑菌活性
-
小麦种质抗条锈病鉴定与分析
作者:罗永露;陈天青;隋建枢;程斌;吴文强;王伟;何庆才;张立异
关键词:条锈病抗性基因;小麦成株期抗性;分子检测
-
玉米高赖氨酸和糯性基因聚合材料营养品质分析
作者:袁艳丽;周雪琴;王伟;任洪;邓磊;柏光晓
关键词:玉米;品质分析;赖氨酸;糥性基因
-
基于GBS测序和连锁分析的藜麦单株粒重QTL定位
作者:吴文强;代越琪;陈天青;隋建枢;罗永露;王伟;何庆才
关键词:藜麦;单株粒重;GBS;QTL
-
75份贵州小麦品种(系)抗病基因的KASP标记检测
作者:隋建枢;陈天青;罗永露;吴文强;程斌;王伟;何庆才
关键词:小麦;抗病基因;KASP;标记检测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小麦赤霉病抗病基因聚合体
作者:陈天青;李红艳;王伟;隋建枢;罗永露;吴文强;程斌;何庆才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基因组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黔茶1号’鲜叶挥发性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分析
作者:马驰宇;方仕茂;姚键梅;刘惠芳;刘垚果;雷志伟;杨文;陈瑶
关键词:黔茶1号;鲜叶;挥发物质;芳樟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