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荧光染色方法检测HMC毒素诱导处理玉米B37根冠细胞凋亡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马春红 1 ; 李秀丽 1 ; 董文琦 2 ; 张红心 3 ; 戴志刚 4 ; 王立安 5 ; 贾银锁 1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省植物转基因中心

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技处

3.唐山师范学院

4.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

5.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细胞凋亡;荧光染色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13 年 21 卷 02 期

页码: 98-10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双染色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对HMC毒素诱导玉米B37-C、B37-N根冠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AO/EB双染色后,当HMC毒素浓度为50、100、150μg/mL,处理7 h时B37-C根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8%、58.2%、70.2%,B37-N仅为11.0%、25.7%和36.6%;当浓度为150μg/mL,处理时间4 h时B37-C根冠细胞最大凋亡率为62.3%,B37-N为25.8%。经Hoechst 33258染色后,HMC毒素浓度为50、100、150μg/mL,处理7 h时B37-C的根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5%、58.7%、74.5%,B37-N仅为7.5%、22.3%和30.7%;HMC毒素浓度为150μg/mL,处理4 h时B37-C的细胞凋亡率为62.3%,B37-N为19.3%。

  • 相关文献

[1]玉米小斑病菌毒素诱导自交系Mo17凋亡的检测. 马春红,李秀丽,董文琦,及增发,戴志刚,王立安. 2013

[2]HMC毒素处理诱导玉米幼苗根冠细胞凋亡的结果观察. 鲁长林,马春红,及增发,张红心,赵璞,李秀丽,王立安. 2015

[3]HMC毒素诱导玉米同核C、N细胞质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 马春红,李秀丽,董文琦,张红心,李运朝,崔四平,王立安,贾银锁,戴志刚. 2011

[4]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诱导玉米离体根冠细胞凋亡的检测. 马春红,李秀丽,董文琦,李运朝,崔四平,贾银锁,王立安. 2010

[5]HMC毒素诱导玉米专效寄主原生质体细胞凋亡的检测. 马春红,李秀丽,张红心,董文琦,戴志刚,王立安,贾银锁. 2012

[6]三种玉米小斑病菌毒素活性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马春红,李秀丽,及增发,戴志刚,贾银锁,王立安. 2013

[7]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毒素对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诱导研究. 马春红,李运朝,董文琦,翟彩霞,范尉尉,柳斌辉,王立安,任会芳. 2007

[8]四种棉花黄萎病毒素制备方法的比较. 马春红,范尉尉,董文琦,刘子会,贾银锁. 2007

[9]大丽轮枝菌粗毒素在棉花根冠细胞生物学测定方法上的研究. 范尉尉,陈霞,马春红,李广敏,张香云,耿军义. 2006

[10]磷脂酶C特异性抑制剂U-73122对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毒素活性的影响. 郝志敏,郝杰,李志勇,董金皋. 2010

[11]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诱导对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马春红,翟彩霞,郑秋玲,董文琦,李运朝,崔四平,范尉尉,贾银锁. 2010

[12]白叶枯病菌毒素对水稻根冠细胞微丝分布的影响. 雷宇华,马春红,魏建昆. 2004

[13]稻瘟病菌毒素对水稻根冠细胞微丝的影响. 雷宇华,闫芝芬,马春红,魏建昆. 2000

[14]稻瘟病菌致病毒素对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POD、SOD和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闫芝芬,陈永芹,崔四平,马春红,魏建昆. 1999

[15]通过荧光显微与凝胶电泳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观察玉米细胞之凋亡. 马春红,李秀丽,董文琦,李运朝,张红心,王立安,贾银锁. 2009

[16]HMC毒素诱导玉米同核异质B37原生质体细胞凋亡的检测. 马春红,李秀丽,董文琦,及增发,李晓煜,戴志刚,王立安,贾银锁. 2011

[17]HMC毒素引起玉米根冠活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 马春红,郑秋玲,董文琦,李秀丽,张红心,李运朝,商闯,范尉尉,贾银锁. 2009

[18]河北省玉米主推品种抗玉米粗缩病性鉴定. 路银贵,田兰芝,苗洪芹,邸垫平,张爱红. 2011

[19]植物诱饵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诱杀效果研究初报. 张志英,安立云,李智慧,马继芳,董志平. 2011

[20]关于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应用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Zhang Dong-min,张动敏,Zhang Wen-ying,张文英,Song Wei,宋炜,Wang Yan-bing.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