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RT-RPA-LFD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永江 1 ; 乔奇 1 ; 王爽 1 ; 赵付枚 1 ; 田雨婷 1 ; 张德胜 1 ; 张振臣 1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北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逆转录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侧向流层析;快速检测;甘薯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4 年 014 期

页码: 2781-279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利用逆转录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verse transcriptase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T-RPA)结合侧向流层析(lateral flow dipstick,LFD)试纸条技术,建立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西非株系(west African strain,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方法】根据SPCSV-WA外壳蛋白基因和热激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筛选扩增效果好、特异性强的引物和探针。然后对引物和探针的浓度、扩增体系、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SPCSV-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SPCSV-EA、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等常见的甘薯病毒进行检测,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将感染SPCSV-WA甘薯叶片样品总RNA进行10倍梯度稀释,分别采用RT-PCR和RT-RPA-LFD进行检测,比较RT-PCR和RT-RPA-LFD方法的灵敏度;对采自田间的甘薯样品和试管苗样品进行RT-RPA、RT-RPA-LFD和RT-PCR检测,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结果】建立了SPCSV-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最适引物为CSV357F/R,探针CSV-CP-Probe(47 bp),引物和探针工作浓度分别为0.2和0.06μmol·L-1,温度为42℃,时间5 min。该方法可对SPCSV-WA进行特异性检测,与甘薯上其他常见病毒无交叉反应。RT-RPA-LFD最低可检测到总RNA稀释至10-4溶液,而RT-PCR最低检测到总RNA稀释至10-3溶液,RT-RPA-LFD灵敏度是RT-PCR的10倍。田间采集的22份甘薯样品经RT-PCR、RT-RPA和RT-RPA-LFD检测,均检出11份阳性样品,3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28份试管苗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RT-PCR和RT-RPA-LFD检测结果一致,均检出5份阳性样品。【结论】建立了SPCSV-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灵敏、可视的特点,既可用于甘薯脱毒试管苗样品的病毒检测,也适用于基层单位田间甘薯病毒样品的现场快速检测。

  • 相关文献

[1]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乔奇,张振臣,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王爽,王永江. 2013

[2]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王丽,王振东,乔奇,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王爽,张立军,张振臣. 2014

[3]沙拉沙星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性能鉴定. 刘儒彪,胡骁飞,张改平,宋照军,王方雨,邓瑞广,刘璐,刘玺. 2015

[4]免疫层析技术在食物过敏原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郭开通,胡骁飞,孙亚宁,邢云瑞,王成宾,吴佳蓓,王琳,宋乾召,杨海涛,王耀. 2024

[5]荧光探针PCR检测牛嵴病毒的方法建立. 师志海,王文佳,孟红丽,王亚州,闫祥洲,邱祥琦,程燕,滑留帅,施巧婷,徐照学. 2022

[6]比浊法快速测定土壤中速效钾的研究进展. 杨张青,辛银平,赵晴,王猛,秦一浪,胡峰,李国强. 2024

[7]免疫分析技术在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曹金博,王耀,胡骁飞,邓瑞广,李燕虹,孟继秋,古绍彬. 2019

[8]甲硝唑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鼠源多抗的制备. 刘儒彪,胡骁飞,张改平,王方雨,邓瑞广,刘璐,贾国超,刘玺. 2014

[9]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 张改平. 2006

[10]用RT-PCR技术快速检测猪瘟病毒. 刘运超,陈玉梅,王爱萍,张改平,鲁琨,李乔木. 2008

[11]工业用甘薯的加工利用及其产业化对策. 肖利贞,杨国红,康志河,王裕欣. 2005

[12]甘薯、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同窑储藏. 康志河. 2001

[13]高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洛薯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王自力,刘忠玲,秦家范,李小艳,杨玉峰,周武需,马跃福,张正伟. 2017

[14]氮肥施用量对甘薯生长、含氮量及产量的影响. 杨育峰,张晓申,王慧瑜,段俊枝,李君霞,代小冬,杨国红. 2015

[15]氮、磷、钾肥配施对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杨育峰,张晓申,王慧瑜,李君霞,代小冬,段俊枝,杨国红. 2015

[16]绿豆与甘薯嫁接的研究. 孟昭璜,芦翠乔. 1989

[17]西瓜、甘薯套种高效栽培技术. 姚秋菊,董海英,王志勇,常晓轲,高冠英,王彬,郑直,张晓伟. 2018

[18]甘薯郑红22脱毒及适宜密度、肥料配比研究. 杨育峰,张晓申,王慧瑜,王雁楠,徐心志,陈献功,张莉,杨晓平,杨国红,平西栓. 2019

[19]不同密度、氮磷钾配比对甘薯产量和商品率的影响. 李平芳,王红梅,张艳丽,王海涛,王建峰,郭晓云,丁伟利,杨育峰. 2021

[20]工业原料用甘薯的加工利用及其产业化对策. 肖利贞,杨国红,康志河,王裕欣.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