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海洋鱼类种群划分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小黄鱼上的应用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熊瑛 1 ; 郑元甲 2 ; 汤建华 2 ; 仲霞铭 2 ; 杨健 2 ; 崔正贺 2 ; 吴磊 3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科院长江中下游渔业生态环境评价和资源养护重点实验室;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科院长江中下游渔业生态环境评价和资源养护重点实验室;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科院长江中下游渔业生态环境评价和资源养护重点实验室;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 种群划分;研究方法;海洋鱼类;小黄鱼;应用

期刊名称: 海洋渔业

ISSN: 1004-2490

年卷期: 2018 年 01 期

页码: 117-12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综述了标记重捕法、渔获量分析法、寄生虫标记法、形态表型量度特征法、分子生物学法、钙质结构元素指纹法等6种方法在海洋鱼类种群划分上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这些方法各自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并以我国重要经济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例,归纳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应用上述方法开展小黄鱼种群研究的脉络,剖析了我国近海小黄鱼种群(特别是黄海南部种群)划分存在较大分歧的现状。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研究效果,指出基于钙质组织中元素指纹的方法在鱼类种群判别研究中将具有更大优势。最后,展望了海洋鱼类种群研究方向,以及在今后小黄鱼种群划分研究中上述方法的应用特征。

  • 相关文献

[1]基于耳石δ~(13)C和δ~(18)O的黄、渤海秋季小黄鱼补充群体的种群划分. 袁威,王玉堃,张廷廷,金显仕,孙耀. 2019

[2]再议中国近海小黄鱼种群的划分问题. 徐兆礼,陈佳杰. 2010

[3]海洋鱼类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田彩娟,赖晓芳,何玉英,高焕. 2024

[4]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春季主要鱼类的食性特征. 纪炜炜,姜亚洲,阮雯,陈雪忠,张明亮,李圣法. 2013

[5]HACCP在小黄鱼罐头生产中的应用. 钟文珠,沈伟征,王强,石建高. 2007

[6]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杨慧,朱文彬,董在杰,吕帆,公翠萍,刘念,袁新华. 2015

[7]再议东黄渤海带鱼种群划分问题. 徐兆礼,陈佳杰. 2016

[8]日本鲭种群生态学及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周翰林,李建生,严利平. 2021

[9]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与地理隔离分析. 陈佳杰,徐兆礼. 2012

[10]根据野外调查资料评估鱼类的日摄食量. 郭学武,张晓凌,万瑞景,姜言伟,唐启升. 2004

[11]海洋鱼类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 张敏,张波,李春雁. 2007

[12]海洋鱼类的转换效率及其影响因子. 郭学武,唐启升. 2004

[13]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鱼类体中石油烃与生源烃的气相色谱特征指纹分析. 贾晓平,林钦. 2004

[14]7种海洋鱼类的生物能量学模式. 唐启升,孙耀,张波. 2003

[15]耳石微化学在海洋鱼类洄游类型和种群识别研究中的应用. 熊瑛,刘洪波,汤建华,仲霞铭,刘培廷. 2015

[16]南海北部鱼类石油烃含量地理差异原因浅析. 甘居利,贾晓平. 1998

[17]中国浅海经济鱼类重金属的卫生质量状况. 甘居利,贾晓平. 1997

[18]海洋鱼类摄食生态与食物网研究进展. 颜云榕,卢伙胜,金显仕. 2011

[19]海洋鱼类雪卡毒素的研究进展. 赵峰,周德庆,李钰金. 2015

[20]南海北部海洋鱼类个体石油烃含量的频率和区域分布特征. 甘居利,贾晓平. 199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