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斑节对虾4个地理种群自交与杂交F_1的形态特征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孙苗苗 1 ; 黄建华 2 ; 杨其彬 2 ; 周发林 2 ; 苏天凤 2 ; 江世贵 2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关键词: 斑节对虾;杂种;形态特征;多元分析

期刊名称: 水产学报

ISSN: 1000-0615

年卷期: 2012 年 36 卷 10 期

页码: 1512-151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三亚(S)、泰国(T)、印尼(Y)和非洲(F)4个斑节对虾地理群体的形态亲缘关系,实验运用多元分析方法,采用8个测量性状4个斑节对虾地理群体杂交与自交的10个F1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亚和非洲杂交SF(S♀×F♂)与泰国和非洲杂交TF(T♀×F♂)的F18个性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以S、T、Y为亲本的7个杂交与自交F1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斑节对虾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共构建了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2.54%。主成分1主要反映了斑节对虾第三腹节长(TSL)、第二腹节长(SSL)、第六腹节长(SISL)和头胸甲宽(CW)特征,方差贡献率48.15%;主成分2反映了体长与头胸甲长的变化,方差贡献率24.39%。10个F1辨别准确率较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T(S♀×T♂)、TS(T♀×S♂)、TT(T♀×T♂)的F1形态距离最近,首先聚为一支,SF、TF、YF(Y♀×F♂)的F1形态距离较近,聚为另一支。

  • 相关文献

[1]斑节对虾南海1号和非洲品系自交、杂交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蔡云川,江世贵,孙苗苗,黄建华,杨其彬,姜松,杨丽诗,邱丽华,周发林. 2016

[2]中华草龟(♀)与中华花龟(♂)杂种F_1形态特征及其父母本的比较. 贺刚,何力,方春林,许映芳,汪登强,费春平. 2011

[3]黄喉拟水龟(♀)与三线闭壳龟(♂)杂交后代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父母本的比较研究. 潘德博,陈昆慈,朱新平,郑光明,刘毅辉. 2009

[4]中国(鳝)群体形态学初步研究. 张红艳,高天翔,李健,潘晓哲,张辉,张岩. 2013

[5]中国对虾“黄海1号”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李朝霞,李健,王清印,何玉英,刘萍. 2006

[6]中国群体形态学初步研究. 张红艳,高天翔,李健,潘晓哲,张辉,张岩. 2013

[7]中国(鱼喜)群体形态学初步研究. 张红艳,高天翔,李健,潘晓哲,张辉,张岩. 2013

[8]中华草龟、中华花龟及其杂种F1代形态差异分析. 贺刚,徐金根,何力,吴斌,方春林,喻亚丽,费春平. 2023

[9]条纹石Zhi Morone saxatilis(Walbaum) X金眼石Zhi Morone chrysops(R …. 廖国璋. 1998

[10]斑鳢、乌鳢及其杂种细胞核DNA流式含量分析. 段爱丽,陈昆慈,张新铖,李伟,朱阿莉. 2014

[11]海南沼虾(♀)×日本沼虾(♂)的人工种间杂交及其RAPD分析. 蒋速飞,傅洪拓,龚永生,吴滟. 2006

[12]哲罗鲑(♀)×细鳞鲑(♂)规模化繁育及杂种生长特性研究. 郭文学,佟广香,张永泉,王雪娇,齐鹏. 2015

[13]大菱鲆4个进口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于飞,张庆文,孔杰,栾生. 2008

[14]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杨慧,朱文彬,董在杰,吕帆,公翠萍,刘念,袁新华. 2015

[15]白斑狗鱼与黑斑狗鱼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霍堂斌,袁美云,马波,蔡林刚,阿达可白克·可尔江,姜作发. 2011

[16]黄海、东海近海七个棘头梅童鱼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梁述章,宋炜,赵明,谌微,李羽,马凌波. 2018

[17]春季白沙湾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吴风霞,黄洪辉,黄建荣,刘华雪. 2016

[18]长江流域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野生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张龙,石林林,梁宏伟,李青彬,李艳和. 2018

[19]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与亲本的形态差异. 吴玉萍,田永胜,李振通,张晶晶,李子奇,成美玲,王林娜,马文辉,庞尊方,翟介明. 2019

[20]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形态学分析. 徐滨,李忠,魏开金,马宝珊,朱祥云,徐进.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