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转G10aroA棉花株系的获得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霞 1 ; 马燕斌 2 ; 吴霞 2 ; 沈志成 3 ; 林朝阳 3 ; 李朋波 2 ; 孙璇 2 ; 王新胜 2 ; 李燕娥 2 ; 李贵全 1 ;

作者机构: 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技术实验室

3.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关键词: 陆地棉;草甘膦;G10aroA;EPSPS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4 年 47 卷 06 期

页码: 1051-105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培育具有抗草甘膦除草剂的棉花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棉花中转入编码EPSPS酶的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G10aroA,通过体细胞愈伤诱导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棉花株系材料。【方法】首先,利用不同草甘膦抗性筛选条件比较分析不同棉花受体材料的愈伤诱导效率;其次,以R15材料作为受体,利用含有G10aroA的农杆菌侵染下胚轴切段,在进行体细胞愈伤诱导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通过草甘膦抗性筛选获得棉花再生植株,对获得的棉花再生植株进行纯合繁育。在此基础上,利用PCR扩增检测证实外源G10aroA在转基因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利用RT-PCR分析其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利用Western-blot对转基因植株中外源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在优化的草甘膦筛选条件下,以草甘膦浓度为2.5 mmol·L-1的抗性条件进行棉花愈伤诱导筛选并获得棉花再生植株;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全部再生植株中,扩增得到1.8 kb预期大小目标条带的阳性株系32株,其中,收获的27个株系的外源目标基因能够在T0、T1转基因植株中稳定遗传;对G10aroA在转基因株系L12、L14的不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进行定量RT-PCR分析表明,外源G10aroA在转基因棉花植株的不同组织中表达具有差异,相对表达量高低依次为茎、苞叶、叶和花;另外,蛋白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该外源基因能够在转基因株系L7、L12和L14中植株中正常表达为预期46 kD的EPSPS蛋白。【结论】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外源抗草甘膦基因G10aroA,在草甘膦抗性条件下进行棉花体细胞诱导的组织培养,成功获得转外源G10aroA的棉花再生株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证实外源G10aroA能够在T0、T1转基因株系中稳定遗传、转录以及表达。

  • 相关文献

[1]转G10aroA基因棉花对草甘膦的耐受性. 孙璇,马燕斌,张树伟,王新胜,吴霞,李燕娥. 2015

[2]新的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获得的初报. 马燕斌,王霞,吴霞,沈志成,林朝阳,李朋波,杨六六,曹美莲,李燕娥. 2013

[3]转G10evo-EPSPS基因棉花对除草剂草甘膦的抗性表现. 马燕斌,李燕娥,孙璇,吴霞,沈志成,林朝阳,王新胜,张树伟,张林水. 2015

[4]农杆菌介导高粱成熟胚遗传转化获得耐草甘膦植株. 郝曜山,王晓清,张欢欢,王亦学,孙毅,段永红,杜建中,周福平. 2020

[5]煤基酸-草甘膦在防除果园杂草治理中的增效作用. 张琦,张治家,张彩凤. 2006

[6]草甘膦对麦田休闲期难除杂草大蓟的防除. 亢秀丽,朱晋云,许玉娟. 2008

[7]国内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及相关抗性基因研究概述. 王霞,马燕斌,吴霞,梁爱华,马冬菊,王华,李燕娥. 2012

[8]转GlOaroA基因棉花对草甘膦的耐受性. 孙璇,马燕斌,张树伟,王新胜,吴霞,李燕娥. 2015

[9]缺磷胁迫下41%草甘膦异丙铵盐水剂对抗草甘膦大豆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原向阳,张丽光,黄蕾,王斌强,冯雷,温银元,宋喜娥,王宏富,王玉国. 2015

[10]一个陆地棉类烯醇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王亦学,孙毅,田颖川,吴家和. 2009

[11]玉米光敏色素A1基因(ZmPHYA1)在棉花中的转化及分子鉴定. 马燕斌,王霞,李换丽,王平,张建诚,文晋,王新胜,宋梅芳,吴霞,杨建平. 2021

[12]陆地棉丰产品系与转Bt基因抗虫棉双列杂交配合力研究. 焦明臻,许琦,王姣娟. 2000

[13]陆地棉品种根系特性与耐旱性关系的研究. 李永山,张凯,王晓璐,刘巷禄,谢光兰. 2000

[14]陆地棉光籽1号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雷继清,张桂莲. 1991

[15]转耐盐基因GhNHX1棉花株系耐盐性初步鉴定. 吴霞,吴长艾,上官小霞,马燕斌,翟晓菊,李燕娥. 2012

[16]光学显微及扫描电镜冷台观察陆地棉胚胎发育. 焦改丽,孟钊红,杨晓黎,李静,张换样,解晓红,史秀梅,吴慎杰. 2013

[17]特早熟显性无腺体陆地棉转育研究初报. 刘建平,樊云茜. 1993

[18]陆地棉×亚洲棉F_0成胚频数与亲本主要产量性状配合力的关系. 张原根,牛永章,郭宝德,黄穗兰. 1993

[19]特早熟双铃光籽棉的发现与选育. 雷继清,邢亚静,张桂莲. 2007

[20]陆地棉遗传图谱构建与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 李朋波,曹美莲,刘惠民,杨六六,陈耕.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