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珠江斑鳠的食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胡隐昌 1 ; 陈焜慈 1 ; 李恒颂 1 ; 邓国成 1 ; 邬国民 1 ; 李大疆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珠江;斑鳠;食性;季节变化

期刊名称: 水产学报

ISSN: 1000-0615

年卷期: 2003 年 27 卷 04 期

页码: 301-30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根据对珠江斑鳠的资源调查结果,从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出现频率、不同体长斑鳠的食物组成差异、食性的季节变化等方面研究了珠江斑鳠食性特点。表明天然水域中斑鳠主要以甲壳类、昆虫类、鱼类、环节动物、植物碎屑等为食,其中甲壳类的出现频率高达78.6%,水生昆虫的出现频率为45.8%。其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明显,但没有出现停止摄食的时期,斑鳠在春季的摄食强度最大,各类食物在春季出现的频率均高于其它季节,斑鳠摄食率和充塞度的季节变化是一致的。不同体长斑鳠的饵料有一定的转化或更替阶段,约170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一阶段,约240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二阶段,随着斑鳠体长的增长,其摄食饵料的个体变大,但种类减少。

  • 相关文献

[1]珠江斑鱯的早期胚胎发育观察. 焦宗垚,陈赛,陈昆慈,朱新平,谢刚,杜合军,刘毅辉,陈永乐. 2007

[2]斑鳠血清促性腺激素的季节变化和埋植甲基睾酮对斑鳠促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 周立斌,刘晓春,马细兰,林浩然,李大疆,陈焜慈,李恒颂,邬国民. 2009

[3]长江中游宜昌至嘉鱼江段鳊食性研究. 杨浩,朱峰跃,高雷,潘文杰,陈大庆,段辛斌,刘绍平. 2019

[4]东海带鱼食性的季节变化. 林龙山,张寒野,李惠玉,程家骅. 2006

[5]斑鳠烂鳃病病原菌的研究. 邓国成,江小燕,陈昆慈,刘礼辉. 2009

[6]野生斑鳠西江地理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焦宗垚,陈赛,朱新平,杜合军,郑光明,陈昆慈. 2007

[7]西江野生斑鱯乳酸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的电泳研究. 陈赛,焦宗垚,朱新平,陈昆慈,郑光明,陈永乐. 2006

[8]西江野生斑鱯乳酸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的电泳研究. 陈赛,焦宗垚,朱新平,陈昆慈,郑光明,陈永乐. 2006

[9]珠江肇庆江段鲤早期发育形态及其补充群体状况. 谭细畅,李新辉,林建志,李跃飞,毕晔,李捷,王超. 2009

[10]珠江中下游鲴亚科鱼苗发生规律与年际变化. 李跃飞,李新辉,谭细畅,杨计平,帅方敏,李捷. 2013

[11]珠江江段赤眼鳟早期发育形态及其补充群体状况. 谭细畅,李跃飞,王超,李捷,庞世勋,李新辉. 2009

[12]珠江八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DDTs和HCHs残留调查. 穆三妞,赖子尼,王超,李秀丽,李跃飞,赵李娜,高原. 2012

[13]西江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繁殖生物学及繁殖策略. 刘亚秋,李新辉,李跃飞,陈蔚涛,李捷,朱书礼. 2021

[14]珠江水系四大家鱼资源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帅方敏,李新辉,黄艳飞,刘亚秋. 2017

[15]水温对珠江中下游鳜属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 薛慧敏,李跃飞,武智,朱书礼,杨计平,李新辉. 2019

[16]2014—2015年珠江春季禁渔前后浮游动物群落变化. 高原,赖子尼,杨婉玲,曾艳艺. 2017

[17]珠江下游河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谢文平,王少冰,朱新平,陈昆慈,潘德博,洪孝友,尹怡. 2012

[18]珠江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最大持续渔获量的初步研究. 黄毅文,张永健. 1990

[19]西江鱼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影响分析. 张迎秋,黄稻田,李新辉,刘乾甫,李捷,李跃飞,杨计平,朱书礼. 2020

[20]珠江水系鳗鲡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帅方敏,李新辉,朱书礼,武智,张迎秋,陈蔚涛,刘亚秋.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