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栽培模式与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高宛莉 1 ; 刘恩科 2 ; 李来福 1 ; 杜瑞卿 1 ; 杨建伟 1 ;

作者机构: 1.河南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玉米;栽培模式;施肥方式;土壤微生物;土壤肥力;相关性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7-4333

年卷期: 2014 年 19 卷 02 期

页码: 108-1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建立科学的栽培模式和施肥方式,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和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采用常规裸地栽培玉米和地膜覆盖栽培玉米2种模式下的不同的施肥方式,测定多个微生物指标,土壤的养分和理化特性指标。结果表明:1)栽培模式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两者的差异性不同;2)各种微生物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细菌、固氮菌,防线菌和真菌。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有机质、土壤pH、碱解N、全N、全P、速效K、速效P、土壤含水分量和土壤温度。不同模式下两指标变量组之间有极其显著的相关系数-0.932 1;3)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重要性影响不大。只要含N,是否含P、K对微生物的影响不明显。复合施肥对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有重要影响.由此可以得出:不同的栽培模式仅在苗期前期和成熟后期,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并且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重要性及各指标无显著影响。各种微生物和各个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指标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 相关文献

[1]氮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温日宇,郭耀东,刘建霞,郑联寿,樊丽生,姜庆国. 2013

[2]早熟区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对播期和施肥方式的响应. 张冬梅,姜春霞,黄学芳,刘恩科,闫六英,刘化涛,陈琼,张伟,韩彦龙. 2015

[3]春甘蓝套种玉米复栽秋甘蓝栽培模式. 曹建琴,王静,顾蓉. 2017

[4]不同栽培模式对晋东南山区玉米生长的影响. 连培红,张文忠,芦明,王慧慧,申海斌. 2017

[5]生物炭配施化肥对土壤肥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吕贝贝,张丽萍,张贵云,刘珍,范巧兰,姚众. 2020

[6]山西玉米缺粒成因及防治技术研究. 郑丽萍,刘海,李作一,王艳娟,田森林,李爱军. 2020

[7]玉米套种绿肥模式对连作田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 樊丽生,郑联寿,王俊,郭耀东,温日宇,卢建伟,郭耀文. 2013

[8]玉米套种绿肥模式对连作田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 樊丽生,郑联寿,王俊,郭耀东,温日宇,卢建伟,郭耀文. 2013

[9]四川盆中丘陵区不同台位旱坡地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陈庆瑞,冯文强,涂仕华,刘平,廖鸣兰,曾晖. 2002

[10]玉米自交系秸秆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 石平,白琪林,陈稳良. 2012

[11]玉米养分含量与亲本相关性. 张中东,郭正宇,宫帅,焦建伟. 2013

[12]玉米品种抗倒伏关联特性的鉴定. 白永新,张润生,李鹏,魏振飞,白宇皓,张建华,郭盛. 2016

[13]旱地小麦不同年型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Ⅱ.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开发研究. 籍增顺,张松令,张鸿杰,徐建兵,郑王义,崔欢虎. 1997

[14]应用T-RFLP技术分析不同土壤温度和施肥方式下设施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董飞,闫秋艳,李汛,段增强,邢鹏. 2019

[15]煤矸石填埋区复垦土壤真菌多样性对施肥方式的响应. 张变华,靳东升,张强,郜春花,李建华,卢晋晶,籍晟煜. 2020

[16]不同种植方式、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对并单669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守渠,段运平,古晓红,郭峰,陈保国,任小燕. 2014

[17]土壤温度对不同施肥方式下辣椒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闫秋艳,董飞,段增强,李汛,王嫒华,汤英. 2018

[18]施氮量及施氮方式对‘临草2号’干物质积累及鲜干草产量的影响. 鲁晋秀,杨峰,党建友. 2011

[19]交替隔沟灌溉下施肥方式对高粱产量及氮素利用率影响. 曹昌林,董良利,宋旭东,史丽娟,白文斌. 2012

[20]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地深翻时间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 裴雪霞,党建友,张定一,张晶,王姣爱,程麦风,武雪萍.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